教育黔沿|促校社共同育人·建民族美育课程——贵阳五中承办2024年“贵美课堂”美育实践民族刺绣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贵州广播电视台教育事业部 | 2024-11-01 15:31

金秋璀璨,盛会启幕。10月29日,促校社共同育人 建民族美育课程——贵州省2024年“贵美课堂”美育实践民族刺绣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在贵州美术馆成功举办。此次活动旨在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精神,推动美育教学的发展,促进社校共同育人机制建设,深化美育课程的建设。活动由贵州省教育科学院和贵州画院(贵州美术馆)联合主办,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传承创新重点研究基地、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协办,贵阳市第五中学承办。来自全省九个市(州)高中和小学美术教研员、美术教师及社会美育爱好者共近300人参加本次教研活动。

以美育人培素养

以美化人铸灵魂

活动启动仪式上,贵州画院(贵州美术馆)党总支书记陈顺祥致欢迎辞,贵阳市教科所党总支副书记、副所长杨冬宁作发言。贵州省教育科学院德育与美育研究所负责人杨先妤在致辞中谈到,美术教育与社校合作是响应国家教育战略、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关键举措,省教科院秉持以美育人理念,激发教师教学创新,挖掘本土文化融入美术教育,彰显本土艺术的文化底蕴,发挥校本课程多元价值。活动还邀请到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顾静、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王仕明、贵州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孙景、贵阳市教科所副所长宋薇等领导和嘉宾出席活动。

民族文化入课堂

异构教学促成长

在同课异构课例展示环节,贵阳市第五中学王丽梳、凯里市第七小学文永珍围绕“绣”美家乡——苗族刺绣的传承与创新实践主题,分别呈现了精彩的课堂。两位教师聚焦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大观念、单元教学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为参会人员呈现了导向明晰、独具特色、风格各异的个性化课堂,充分展示了各自学校刺绣课程建设与实践成果,拓宽了美术教师教学思路。

专业点评引方向

知行相济共前行

在评课环节,省教科院美术教研员邰昌丽谈到,地方民族文化融入校本课程的建设中具有显著的价值,在此基础上针对进一步探究具有地方民族文化的美术教学情境创设及学段差异的评价多元化等指明了教研方向。省教科院美术兼职教研员黄艳从课程定位出发明确“为什么教”“教什么”,到课程设置践行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重要性、同课异构的实施路径及策略提出了建议。贵阳市美术教研员李莎针对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互动、课堂氛围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多个维度进行评课指导。

专题讲座拓视野

经验交流谋发展

当天下午,在《从苗族服饰纹样到刺绣艺术》的主题讲座中,贵州画院(贵州美术馆)特聘研究员郑波从苗族服饰纹样概述、蝴蝶妈妈的故事、苗族服饰纹样与自然崇拜三个方面深入探讨苗族刺绣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在题为《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和途径》的交流分享中,贵阳市第五中学王祺老师从校本课程建设有“章”可循、开设途径与做法、实施策略与建议、追求学生发展四个方面进行阐述。随后各市(州)代表进行交流研讨,并与王祺老师进一步交流。邰昌丽在活动总结中表示,应构建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地方与校本课程为拓展补充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增强适应性,实现高质量育人。此次活动加强馆校结合、深化课程建设,体现美育意义,为美术教育实践探索指明方向。

社校合作凝合力

学思践悟赴未来

本次活动通过作品展示、同课异构、专家讲座、交流分享等形式,推动了民族美术课程建设与发展,为贵州省美术教育事业注入新活力。参会人员不仅深入了解了苗族刺绣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还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提供了本土文化进入校本课程的思路。未来,省教科院将继续和学校一起携手共行于实践、研究、反思、成长的幸福之路,不断挖掘本土文化资源,融入美术教育,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同时加强教师培训和教研,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不断改进和优化美术教育的“道”与“术”,向着以美启真、以美育美的教育目标不断奋进。

实习记者: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