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助村 | “园丁”绘就“高粱红” 点燃乡村致富梦——肖建国
“做好农村工作,最关键要把自己融入农村。把驻村当事业,把他乡当故乡,把群众当亲人,真正做到驻村又助村,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群众的支持和信赖。”这是德江县枫香溪镇丝毛坝村驻村第一书记肖建国在基层工作一年多的体会。
丝毛坝村
2022年8月,受组织委派,肖建国从贵州文化旅游职业学院来到枫香溪镇丝毛坝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对于一直在学院工作,没有农村基层工作经验的他来说,心里是比较忐忑的。他决心化被动为主动,查阅大量资料,熟悉村情村况和民风民俗,亲自走访100余户村民,了解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并跟随护林员上山入林,走遍全村3.43平方公里的土地,实地考察丝毛坝村的资源分布及产业发展情况。遇到棘手的问题,他主动向身边有着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同志虚心请教。很快,他就理清工作思路、找准工作方向,和村里的干部群众打成一片。
丝毛坝村位于德江县枫香溪镇东北部,辖5个村民组206户783人,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共45户179人,属全县一类贫困村。通过调查,肖建国发现丝毛坝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土地瘠薄,主导产业不突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几乎空白,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经济收入结构单一。加之常年干旱,土地干涸,传统种植产量过低,群众无心耕种,造成农田荒芜,土地资源浪费。产业转型势在必行。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作为丝毛坝村驻村第一书记,抓好队伍建设是我到村的首要任务。”在梳理村支两委岗位人员情况后,肖建国重新调整了成员结构,吸收各方面的专业人才,通过招引人才、培育人才两种途径解决村支两委人员结构老龄化、空心化的问题。丝毛坝村是整个枫香溪在外务工人员建筑行业的排头兵,通过社会的锤炼涌现了一批人才。我们采用宣传动员的方式,招引本村在外创业人才返乡发展,并且也在能力突出、踏实肯干的先进村民中物色村支两委的成员,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选优配强村支两委成员,着力打造一支有活力、有潜力、有能力的新时代党员干部队伍。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培育和扶持适合丝毛坝村发展的富民产业任重而道远,为了破解这一难题,肖建国翻阅了大量资料,还特意邀请专家来此勘测,对土地进行采样,再结合海拔与当地气候,终于确定红缨子高粱是适合丝毛坝村产业发展的耐旱作物。
确定产业后,肖建国带领全村干部迅速行动起来,精心拟定了《丝毛坝村产业(高粱、油菜)结构可行性分析报告》和《丝毛坝村高粱产业实施方案》。根据拟定的规划思路,内引外联,大量动员在外乡贤回乡发展产业,着力培养产业致富带头人,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帮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且在组建的过程中广泛吸纳贫困户,以“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整合各方资源,利用闲置土地积极发展红缨子高粱的种植产业。
俗话说知易行难。种植产业确定了,问题与困难也接踵而至。首先是谁来种?其次是种了谁来收?如何变现帮助老百姓建立信心?……于是,肖建国又带领驻村队员马不停蹄地跑县里、跑企业,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与茅台酒厂签订高粱收购合同,为老百姓的经济创收带来了希望。
“开渠打坝,旱涝不怕。”2022年,丝毛坝村连续几个月滴雨未下,庄稼几乎颗粒无收的画面还历历在目。经过讨论,肖建国决定带领村支两委寻找水资源,引流灌溉。他们跋山涉水,终于发现符合要求的水资源。但水在山下,地在山上,引流成了“拦路虎”。在向省市县有关部门和学院汇报后,专业技术与资金上都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如今,整片区域修建3.5公里的产业路,利用年初贵州文化旅游职业学院投资13万余元完成的“九眼泉”饮用水工程的水资源优势,修建红高粱种植园区的灌溉系统(3个水池共计容纳850方水),实现每一寸土地都能浇灌。
“当时,因为农户缺乏种植高粱的经验和技能,可能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和投入成本,导致他们不愿意冒险大面积种植,响应的农户寥寥无几。为了解决劳动力的问题,肖书记每天带着我们挨家挨户做工作,召开群众会,鞋都不知走烂了几双,并且亲自参与到劳动中去,田间地头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慢慢地种植高粱的农户也从最初的几家发展到现在的186户。”丝毛坝村党支部书记宋润峰说。
通过近半年的努力,全村开荒500多亩,逐步形成1000亩的红缨子高粱生产基地。全村以村支两委整体管理,大户带动的方式进行红缨子高粱的种植产业发展。今年全村实现1000亩的种植规模,亩产850斤,按照公司保低收购价可实现250余万元的毛利,净利润100余万。按合作社与村委会利益连接机制(1﹕3﹕6)分配,村集体经济净收入10余万元,脱贫户收入30余万元。当前合作社已提供就业3568人次,就业人员均为丝毛坝村民,其中脱贫户占65%,完成高粱采收到出售预计还需人工1500余人次,就参工收入一项,预计将新增50余万元,解决了该村农民在家就业难的问题。
丝毛坝村接下来将结合秋季发展油菜种植产业,实现红缨子高粱与油菜的轮换种植产业发展,进一步利用高粱和油菜的资源发展养殖业。同时,该村将大力发挥森林优势发展林下经济。形成森林里种菌,高粱、油菜地里养蜂、牛的景象,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链。
白露至,秋收忙,汗水飘来了五谷香。“看着丝毛坝村原本荒芜的土地上一片片红绿相间,看着丝毛坝村的村民手捧高粱,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我们驻村干部脸上也笑开了花。我相信,这朵花会继续开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肖建国欣慰地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