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如何传承发展长征文化?他们给出这些中肯建议
“近年来,长征文化备受重视,但迄今为止,长征文化仍是一项未能深入,亟待突破的事业。长征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失于散乱等问题。”近日在贵州铜仁举行的第五届长征论坛上,“长征精神、长征文化、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为与会专家热议关键词。
长征文学创作如何避免千篇一律?长征文化公园建设如何避免单调雷同?如何让长征文化做到“世界表达”?论坛上,来自中央部门的专家学者,长征沿线15个省党史部门、红军后代亲属代表、特邀专家及部分论文作者直击“新时代长征文化建设”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共议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并给出中肯建议。
长征文学艺术创作要“肯坐冷板凳”
电影《我的长征》、大型管弦乐作品《长征交响曲》、电视剧《长征》、文学作品《地球的红飘带》 ……提到关于长征的文学艺术作品,80多年来,这样的经典作品数不胜数。近年来,长征文艺创作也呈现出一派繁荣态势,但表面繁荣的背后,潜藏着严重的隐忧和发展的瓶颈。
与会专家学者参观木黄会师纪念馆
“有数量欠质量、有高原少高峰。”在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韩洪泉看来,长征文学艺术是长征文化最为生动的表现形式,但长征文学艺术创作千篇一律、简单模仿、快餐式消费机械化生产等问题也尤为突出。
“以长征文学为例,新时期以来的长征文学以纪实作品为主,其中,长征小说几乎可以用‘屈指可数’来形容,在作品题材拓展,作品深度的挖掘上也都亟待提升。”韩洪泉认为,不同于其他创作,长征文艺作品的创作更要“求真”。“创作中要坐冷板凳,肯下苦功夫,沉下身去研究历史,静下心来构思雕琢,以长征精神书写长征、描绘长征、反映长征,这是古今中外,文艺经典包括长征文艺经典产生的基本规律,也是新时代长征文艺突破困境的首要条件。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突出地域差异
长征不仅是党史上的重大事件,也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重要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影响。将长征相关遗存作进行整体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具有独特的社会意义和当代价值,也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掘好、利用好丰富文物和文化资源,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国家重大文化工程。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第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碑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各省怎么建?怎么避免单调雷同的情况出现?如何突出各省特色?
“红军长征一般都体现为军事斗争为主,如果都是反映打仗,就很难避免雷同。”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副主任、龙岩学院中央苏区特聘研究员王盛泽认为,从建设内容上方面,应突出红军在每个时段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活动,而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和活动范围不同,因此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也应突出地域差异。
木黄会师纪念馆,开发沉浸式情景体验
“红军转战贵州时间长,境内有很多长征遗址,同时贵州的长征遗址呈现出群落特点,十分有利于人们实地体验和系统研究。”王盛泽表示,在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上,贵州确定打造“一核、一线、两翼、多点”的长征国家公园核心展示区,以及若干展示带和特色展示点,就突出了“地域差异”这个特点,“贵州结合当地文化基础、文化资源、经济条件等方面因地制宜制定规划,也更加能表现出独特性。”
新时代讲好长征故事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
长征故事发生在中国,长征文化则属于世界。长征精神虽然在国内不断得到弘扬和传承,但在国际传播方面尚有较大空间,如何提高讲故事能力,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也是专家学者在论坛上热议的话题之一。
“弘扬长征精神,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是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国际形象的有力抓手。”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副主任班永杰表示,长征文化国际传播对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自信,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红色文化接地气才能有朝气
近年来,党史和文献部门围绕长征历史和精神研究推出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弘扬长征精神,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提供了重要史料基础。如中央党史研究室编纂出版的大型历史文献资料集《红军长征纪实丛书》,收录红军长征亲历者的回忆录、口述史料、长征日记等文献资料,生动翔实地反映了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和英雄业绩;如大型文献纪录片《永远的长征》,也取得不错的收视效果。
“长征文化源于中国,辐射世界,意义重大,对此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班永杰表示,近年来,各地党史和文献部门结合本地实际推出很多有关长征的书籍、展览、影视片等成果,如何用好用活这些研究成果,还需要充分整合和推广。”
他建议,下一步,各地要结合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继续深化研究,用好成果;在传播上,各地要用好新媒体,讲好长征故事,弘扬长征精神,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史实保障和精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