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历史文化随笔征文大赛作品选登】锦屏县寨霞村:一个历史悠久的苗族古村落
一
寨霞村位于贵州黔东南州锦屏县偶里大坝上部,东邻赛村和格溪村,抵大同乡稳江及八河村,南接皆久村,西连寨先村,北与寨欧连成一片。有11个村民组,400户,1767人。1953年,设蔡中乡,乡政府驻寨霞。1956年,蔡中乡与番鳌乡合并为偶里乡。村民通用苗语,学龄儿童以上通汉语,少部分人懂侗语。
寨霞苗语称“细霞”。传说古时偶里有十二寨,其中寨霞、寨柳、寨伴、寨麻四寨属今寨霞村。寨霞以龙姓为主,坝中自然寨间有杨姓、高姓。寨柳今并入寨霞,居龙姓。寨麻为李姓。寨伴在今新寨屋背一个平台上,雷屯来的朱家曾在此居住,经历咸同兵燹后四处逃散,现有居下格溪的。寨霞村现辖寨麻、寨霞、新寨、皆培牛4个自然察,新寨杂居龙、吴、尹姓。皆培牛远离乡村所在地,十多二十户人家,僻处培牛坡、板洋冲脚,为寨霞龙姓逃荒村民集居而成。尹姓,则为偶里开基始祖。传初时偶里大坝为上、中、下三个巨大池塘,塘里长满莲藕,中塘有一株九尺高的藕王,四季花常开不败。夏初,三塘百亩莲花竞相开放.景色迷人。南宋嘉定三年(1210年),湖南宝庆尹才鑫游历至此,见池中荷花竞放,如临仙境,乐不思乡,便在此筑舍垦田,赏花度日,过着世外桃源生活。后李、龙、吴、杨、高等姓相继迁入。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龙姓二甲祠建有木构宗祠,后改为砖混结构。现李姓亦建有。传说民国三年(1914年)复锦屏县时,偶里人与王寨争作县治地。上司令两地人各送一包泥土,偶里人便到油茶山间精心选出肥沃泥土,王寨人则挖出田最底层的黄泥土。府官将两处泥土过秤,王寨泥土重,偶里泥土轻,县城遂定在王寨。寨霞至今仍有“占县”(县坝)之地名。
二
偶里是一个群山环抱的天然“小盆地”,俗称“万马归朝之地”。十二寨相邻而居,良田千亩,阡陌如网,古树参天,房舍稠密,鳞次栉比,胜似“桃花源”。诗人曾昭灿有诗云:“洞在桃源未许寻,何期偶里即其形。别开天地淳风溥,钟毓人民古道存。”足见偶里山川秀丽,景色宜人。群山、溪流、荷花、村寨、田园构成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把苗乡点缀得分外妖娆。偶里周围有“四大将军山”,寨霞占其三:即东面布胖,南面布格(螺丝山),北面布尼,均在海拔800米以上,山势雄伟,气势磅薄。此外,寨霞村内有后龙山风景林,多为枫、樟、红豆杉等树种。寨霞古时森林茂密,百鸟啁啾。寨子附近至今留有密林岭、松林坡等地名。
寨中楠木
寨霞村还有土地坳风景林、字始依古杉、八字门楼、合秀桥、风雨长廊、百年闽楠等风景名胜。偶里未通公路之前有从皆培善至讲堆仰的青石板路,号称“十里长街”。寨霞段从合秀桥经皆阳台至坝中、字始依直到讲堆仰,另外还有连接各自然寨的石板路。
偶里是鱼米之乡,有稻田养鱼的传统,是锦屏两大鱼苗产地之一。村人常挑着软索系的收口木盆装的鲤鱼鱼苗走村串寨叫卖,大批运销外乡外县。偶里又被誉为“油茶之乡”,在寨霞,每家普遍都有几十亩油茶山。过去坝中和新寨各有一个木榨油坊,开榨的季节是人们所盼望的,意味着清肠寡肚的日子要过去了。后来,木榨让位给了机榨。去年村里更是成立了一家“贵州绿色农业开发公司”,购置了先进的茶油浸出设备,打出了“蕃鳌”茶油品牌。
杉木为主要用材林,寨霞苗寨民居过去均以杉木构造建筑,二至三层不等,三层为多。有的盖杉木皮,有的盖瓦,还有个别的为吊脚楼。富裕人家有围成四合院封砖的,现在盖杉木皮的已绝迹。
2020年9月,寨霞村被评为“第五批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期待它更美好的明天。
作者介绍:
龙小金,苗族,贵州锦屏人,1964年11月生。1985年中央民族学院政治系毕业后分配到贵州省民委,一直从事全省少数民族古籍搜集、整理、出版、研究的组织、联络、协调、指导工作。历任省民委民族古籍办副调研员、副主任,现为二级调研员。热爱民族文化,有作品散见于《民族古籍》《贵州文史丛刊》《贵州日报》《贵州民族报》《贵州民族与宗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