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厂哥到导师:一位非科班音乐老师的十年坚守与热爱!
在贵阳,有一位特殊的音乐老师,他叫杨晓彪,今年 40 岁。他的人生轨迹,没有沿着常规的 “科班出身” 路径前行,而是从流水线的轰鸣声中起步,在对音乐的执着热爱与 “当一名好老师” 的梦想支撑下,一步步敲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乐章,如今更用鼓点为无数孩子点亮梦想的光芒。

杨晓彪的故乡在榕江县宰芩村,少数民族的血脉里藏着对音乐的天然热爱。小时候,他常去外婆家听侗族大歌,心中早早埋下了音乐的种子,可那时条件有限,他始终没能系统学习音乐,这份遗憾成了日后逐梦路上最坚定的动力。
杨晓彪:我是农村走出来的,父母都是农民。作为少数民族,我打小就热爱音乐,童年最爱的事就是去外婆家唱侗族大歌。

2005 年,杨晓彪从计算机专业毕业,赴省外打工十年,当老师的梦始终没放下。流水线的工作枯燥重复,生活时常被迷茫与困惑笼罩,可 “当老师” 的念头从未从他心中消失。
杨晓彪:每当迷茫时,我总想放下一切,去西宁、西藏或新疆最偏远的小学教书。哪怕只是去打工任教,也觉得值得。如今我全职做了社会艺术教师,才发现这一切仿佛早已注定。在真正开始之前,我已在脑海中无数次模拟过自己上课的样子和方式。

在打工的十年里,杨晓彪从未与音乐脱节。他先是自学吉他,打下了一定的乐理基础,可总觉得吉他不是最适合自己的乐器。直到接触到打击乐,尤其是架子鼓,他仿佛找到了灵魂的共鸣。
杨晓彪:随着年龄增长,越发觉得会门乐器很酷。虽辗转珠海、上海十年,但我从未离开过音乐。我最早从吉他入门,打下了乐理基础,但后来发现它并不完全适合我。直到接触了打击乐,尤其是架子鼓,才找到了真正所爱,并坚持学习至今。

2017 年 11 月,带着十年的积累与对梦想的憧憬,杨晓彪在贵阳开办了自己的架子鼓学校。如今,他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坚守了八个年头。
杨晓彪:出于对音乐教育的热爱,我来到了贵阳。2017年11月,我将这里装修完毕并创办了自己的机构,至今已扎根八年。这里的一切,包括教学、教务、招生宣传等所有事务,均由我一人负责。

凭借着对架子鼓的热爱和专业的教学,杨晓彪不仅用这门手艺养活了自己,更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 他的生活简单而充实,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都在和架子鼓打交道 —— 要么是在教室里教孩子打鼓,要么是和乐队成员一起排练、演出。在他的课堂上,不仅有对音乐技巧的传授,更有对情绪的疏导。很多成人学员因为工作压力大来学习架子鼓,希望通过音乐释放情绪;家长们也希望孩子能在学习中变得更自信,拥有一个可以娱乐、发泄的兴趣爱好。而杨晓彪,总能用鼓点帮他们找到情绪的出口,让大家在节奏中释放压力、收获快乐。
杨晓彪:我觉得这样的生活特别好,能用自己最爱的架子鼓养活自己,还能过得很舒心,我无疑是幸运又开心的。我的日常很简单,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都在和架子鼓打交道,这种与热爱相伴的日子,既酷又解压。现在我们还有自己的乐队,常出去演出,这份与鼓相伴的日子,真的充满了价值。

面对 “非科班出身为何能做好老师” 的疑问,杨晓彪笑着亮出手上的茧子。他深知 “老师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所以在教学中,他不仅会认真讲解知识点,还会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他眼里,每个孩子眼中都有梦想的光芒,而他要做的,就是用音乐把这束光养得更亮。
杨晓彪:学鼓这事,光靠老师教远远不够,还得自己多钻研。常说 “老师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确实是这个理。听了老师讲的课题之后,关键看自己怎么理解,能不能举一反三,把学到的东西真正变成自己的本事。
如今,除了经营架子鼓学校,杨晓彪还会利用空闲时间去农村学校支教,做义工,把音乐的力量传递给更多孩子。从榕江乡村走出的他,始终记得自己曾因没条件学习音乐而留下的遗憾,所以他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让更多农村孩子有机会接触音乐,让他们的梦想能在鼓点中萌芽、生长。

“路途崎岖又漫长,我依然坚定地走着,心中充满了信念,相信未来会更美好。” 这是杨晓彪对自己人生的写照。从流水线工人到架子鼓老师,再到乡村孩子们的音乐引路人,他用热爱与坚持,把曾经的遗憾变成了如今的勋章,也用铿锵的鼓点,为自己、为无数孩子敲出了通往梦想的道路。穿过风雨,终见彩虹,杨晓彪的逐梦故事,还在继续,而那些被他用鼓点点亮的梦想,也将在未来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