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拟推荐全国表彰的离退休干部“双先”公示来了,看看有没有你认识的

中共贵州省委组织部 | 2019-09-09 22:42
一、推荐表彰对象基本条件
 (一)先进集体基本条件1.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2.坚决宣传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头弘扬家国情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支部的组织力强、政治功能突出。
3.善于运用信息化等手段开展工作,各项制度完善,工作运行规范。
4.坚持从实际出发开展活动,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示范带动作用,老同志作用发挥得好。
5.认真落实党中央有关规定,坚持从严要求,成员之间相互关心帮助,自我服务管理得好。
 
 (二)先进个人基本条件1.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觉悟高,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2.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坚持原则、敢于斗争,正确理解和积极宣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
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作出新贡献。
4.严于律己,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
5.事迹突出,成绩显著,在本地区本系统本行业有较大影响,受到群众赞誉。
 
二、推荐对象及简要事迹
 (一)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2个)1.黔西南州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1989年成立关心下一代协会,1994年更名为黔西南州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近年来,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组织离退休干部在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助力脱贫攻坚中作出积极贡献。为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吃、住、学、乐”问题,创新开展“四在学校·幸福校园”活动,覆盖全州287所寄宿制学校,受益学生达29万余人次,入选全国关工委80个工作品牌。创新推进“立德树人·以法育人”活动,开展法治宣传教育1200余场次,受教育青少年60余万人次,在全州创建“两史”教育示范校22所、“零犯罪学校”118所、“零犯罪社区(村、居)”955个。创新推进“五老返乡·助力小康”活动,组织动员1300余名“五老”人员助力脱贫攻坚,协调产业项目资金3.5亿余元,受益群众10万余人次。创新推进“精准扶贫·关爱同行”活动,开展科技培训近600场次,培训青年农民近6万余人次,筹措帮扶资金67.5万元,帮扶农村贫困留守儿童1350名。创新推进“党建引领·两联三共”活动,在15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探索建立联合关工委,让新市民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2015年,被中国关工委表彰为“五好基层关工委先进集体”。
2.安顺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成立于2013年12月,现有会员80人。协会成立以来,注重发挥会员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尽协会所能助力脱贫攻坚。在帮扶镇宁县金瀑黑茶公司发展中,围绕打造“生态黑茶产业发展示范企业”进行重点扶持,通过帮助企业更新观念、组织专家指导、创新营销手段、实施茶旅融合,全方位帮助创建贵州生态黑茶集团,黑茶产量从2015年的20吨增加到2018年的1200吨,销售收入达4836万元,企业纳税近300万元,每年直接带动800多户农户季节性就业达1600余人,户均增收2500元。“公司+农户+基地”的利益联结机制成为全省茶产业发展四种利益联结模式之一。已在香港、厦门、广州、天津、云南、山东、内蒙等地设立销售代办点,并借助外贸部门出口俄罗斯和泰国,全年可实现2000多万元的出口销售额,起到了“带动一个基地,致富一方茶农,托起一个产业”作用。为助力西秀区大黑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协会通过发挥老科技工作者优势,为大黑村引进山核桃、孢子甘蓝、优质水稻等项目,打造科技示范基地。80岁高龄的老干部李国瑞,一年四季都忙碌在大黑村田间地头;会长蒋贵娥手把手指导帮助大黑村理清发展思路,助推产业发展。大黑村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村”“省级生态村”“三十佳同步小康示范村”“市级乡风文明建设示范村”和省、市脱贫攻坚先进基层党组织。5年来,协会利用自身优势开展科普知识进校园活动,在全市30多所学校举办科普知识讲座60余场次,受益师生2万余人次。会员先后获得全国、省、市各类表彰,协会2018年被评为中国老科协先进集体。
 
 (二)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7名)1.李桂莲:女,汉族,1964年参加工作,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16年退休。贵州反季节蔬菜栽培创始人、著名蔬菜专家、贵州省首届核心专家、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省农科院原名誉院长、省关工委副主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十四次、十五次、十六次、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她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蔬菜种植和产业发展研究,创新提出“天然温室”“天然空调”“科技二传手”等理论,为贵州蔬菜产业的品种选育、产业推广、农民致富等作出了积极贡献。现年77岁的她,依旧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每年亲自或指导全省培训科技二传手和致富带头人5万多人次,指导创建多个科技示范基地。她指导创建的普定县化新村科技示范基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底不足4000元提高到2018年底 16000元;村集体经济从2014年底约4万元提高到2018年底2000多万元, 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7%下降到3%,由“空壳村”转变成“贵州省山地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多项称号。她指导创建西秀区顺河示范基地,蔬菜种植规模、科技含量、亩均产值均取得突破,实现从“不懂种菜、靠买菜吃”到“科学种菜、卖菜致富”的蜕变,在全省脱贫攻坚中发挥了示范带动和辐射效应,践行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进农户家的”初心誓言,被群众称为“红水河畔的女财神”。她生活简朴、清正廉洁,曾把国家奖励的最高科学技术奖50万元奖金全部捐献,用于科学研究和社会扶贫。先后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农村科普工作先进个人标兵、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全国星火科技先进工作者、“2017贵州年份英雄十大人物”等;荣获“七·五”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金奖、国家科委“星火科技”电视节目奖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2.雷月琴:女,汉族,贵阳物资回收有限公司退休职工,1958年参加工作,1984年退休。退休35年来,坚持投身环保事业,踏遍了贵阳市红枫湖、百花湖和阿哈湖饮用水源“三大水缸”,走遍了全市大大小小数十条河流、支流,手绘的6张治污地图,详细记载了上下游支流、沿岸工厂、污染源、排水口具体位置与状况。长期以来,她始终用行动践行环保初心,风雨无阻坚持巡河捡垃圾,对污染源进行踏访、蹲点和记录,督促劝诫护河,配合环保部门开展污染治理。尽管遭受过无数的另眼旁观、冷嘲热讽,甚至在制止污染时被扭伤了右手无名指,年过八旬的她依旧保持着那份初心。作为贵阳市“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基金会首位志愿者,平均每年志愿服务600小时以上,每年向基金会捐款3000元。在她的带动下,3个孙子也加入到“两湖一库”环保志愿者队伍中。2014年入选“全国十大江河卫士”,并将5.5万元奖金全部转赠给贵阳市生态文明基金会,用于开展环境保护幼儿养成教育。经常走进学校、社区、厂矿、农村,讲述自己的环保经历。如今,已有400多名市民加入护水志愿者行列。2016年被评为中国生态文明先进个人,2017年被评为全国最美志愿者。
3.罗光彩:男,汉族,桐梓县原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1951年参加工作,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退休。20多年来,他把自己全部心血投入到荒山绿化中,在牛心山上种植树木2万余棵,为100多亩荒山披上了厚厚的绿装。他刚退休就每天带着干粮,背着军用水壶,拖着一身的毛病,用几个月的时间去细数桐梓县城周边一座座顽石暴露的乱石岗,去丈量一座座荆棘遍野的荒山岭,向有关部门提出治理石漠化意见建议。64岁那年,他背着炊具和棉絮、左手一锄头、右手一弯刀,毅然走上了娄山关北侧、海拔1200多米、光秃秃的牛心山植树造林。他每天天刚亮就干活,尖利的荆棘经常把他的脸、脖子划出一条条血印子,多年捉笔杆子的手被锄把磨出一个个血泡,他挑破血泡,找来碘酒擦一擦,再用纱布包扎继续干。为更好栽种和管理树木,他和老伴把家搬到牛心山,住在窝棚里。后来,他说服家人,卖掉房产,举家迁入牛心山定居。2006年的一天,山上突然起火,熊熊大火烧毁了大片树木,也累垮了他的身体。但没等身体完全恢复,他便开始漫长的补植路。时隔三年的秋天,大火再次降临,他再次把烧掉的几千株树重新补植。两次大火烧山后,他用多年的积蓄聘请工人,在牛心山顶上构筑了一个30多立方米的天花水窖,在半山构筑了一个300多立方米的山塘,为绿色森林筑起防火墙。2015年老伴去世后,他独自守山至今。如今的牛心山,上百环的梯土、上百环的石坎、上千米的山道,都是他亲手开拓出来的。百亩的陡山,上万棵松、杉、香樟、女贞纵横成行,整齐划一,呈现出一幅“苍松翠竹悬崖傲,明月清风晚景舒”景象。他被称为“最美桐梓人”“生态英雄”。
4.石明全:男,彝族,六盘水市政协原副主席,1969年12月参加工作,197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2年退休。退休后回到水城县玉舍镇海坪村的石明全,看到家乡建设发展滞后、彝族文化渐渐流失、彝族群众生活困苦,决心为改变家乡面貌、帮助乡亲摆脱贫困,他借助水城县规划实施“中国凉都·海坪民族风情休闲旅游度假小镇”契机,充分发挥优势,上下奔走、四处协调有关部门和专家对海坪村彝族文化园进行查勘、设计和谋划。为使项目顺利推进,他与老伴带着孙子长期住在村里,一家一户拉家常、说发展、谈未来,引导搬迁户支持家乡建设,融入彝族文化园建设中。在他的带领下,3个生态移民搬迁点2126户群众的搬迁工作如期完成。2015年,在彝族始祖希慕遮雕塑建造中,他多次协调召开创作评审会议,与有关领导两次到北京进行论证,经反复修改,省彝学会两次论证审定交付实施并如期竣工,海坪彝族文化园成为全球彝族始祖希慕遮朝圣地。在担任海坪彝族文化园临时党支部书记、野玉海景区海坪彝族文化园总顾问后,又积极协调文化、民宗等部门在海坪村组建彝族文化研究基地和彝族文化传习所,考察11人作为彝族文化传承人,注册成立六盘水彝源海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动员有关专家加盟,注册成立贵州鹰之翼彝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筹划组建并培训40人的彝族传统文化表演队伍。如今的园区依托彝族村落,采取文化旅游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解决了彝族群众就业,实现了增收致富。为加快彝族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协调促成县政府与市彝学研究会联合签署《海坪彝族文化园彝族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希慕遮歌剧院、星级酒店、游乐园、康养中心、商业核心区、原住居民房屋美化改造等项目建设。2019年2月,海坪彝族文化园荣获“贵州省第七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成为六盘水的一张靓丽名片。
5.朱澄洁:男,汉族,河南长葛人,原铜仁地区经贸委主任,1948年11月参加工作,194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离休。离休以来,他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以实际行动践行入党时的铮铮誓言。他时刻不忘加强学习,坚持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空白处,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学习心得,几十本读书笔记承载着学习收获。在他的带领下,20多年来,市工信委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坚持每月按时集中学习。长期以来,他积极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常在国庆节、建党节、抗战胜利日等重要节点,组织单位干部职工子女开展作文比赛、演讲比赛、座谈会、读书会等活动,用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孩子们自强不息、感恩奋进、健康成长,成为年轻人敬重的革命前辈和良师益友。2014年,江口县坝盘社区发生洪灾,85岁高龄的他亲临现场了解灾情,带头发动单位和干部群众捐款11余万元,修缮了“滚水坝”,被当地村民称为“民心桥”。2015年,他积极奔走、多方协调,帮助打通松桃县梁洪村通往集镇的“断头路”,缩短距离6公里,节约时间近两个小时,被群众称为“连心路”。他几十年如一日坚守最淳朴的善心善行,帮助困难家庭“拔穷根”,还充分发动家人朋友将爱心传递。他帮助过的困难学生很多,有的一帮就是10多年,有的一帮就帮整个家庭。2016年,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他组织召开了一次特殊的“家庭会议”,表示如果自己出现意外,全家人都要“接续爱心”,完成他对每个帮扶孩子的承诺,老伴和子女们都表示支持。
6.吴定国:男,侗族,黎平县政协原史料联谊会主任, 1972年3月参加工作,197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2年退休。退休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深入挖掘、整理和保护侗族文化,编写出版了《侗戏鼻祖吴文彩研究》、《侗族酒歌》、《侗族武术》等民族民间文艺专著,先后多次应邀到贵州师范大学、广西三江国家艺术基金侗戏研修班等讲课,传授侗戏知识,培养侗戏人才,让侗戏传承走进高校、走向社会,使民族文化优势转化为区域发展优势,为推动侗族文化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助力黎平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身为脑血栓患者的他,心中一刻也不停歇,主动深入边远村寨传授刺绣技术,让农村留守妇女走上“培训—绣娘—脱贫”之路。6年多来,共组织妇女剌绣培训20多期,帮助全县5000多名留守妇女掌握刺绣技术,实现了农村留守妇女就近就业,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就达1700余人。连续5年参加组织策划“黎平·中国侗族鼓楼文化艺术节”、“黎平机场通航大型文艺晚会”及“中国侗年节”等大型文化旅游活动。2017年,他参与策划的第七届黎平·中国侗族文化旅游节上,万人侗族大歌大合唱团被记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积极参加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组织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工作,对“侗族大歌国家级传承人潘萨银花”、“侗族琵琶歌传承人吴家兴”和“侗族大歌传承人吴仁和”3个项目进行艺术指导和把关,通过了文化部验收,其中2个项目评选为优秀项目在全国推广。
7.徐先捍:男,汉族,黔南州原农科所高级农艺师,1966年参加工作,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8年退休。作为农业科技人员,53年来一直坚持扎根苗岭深山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退休后,三次谢绝省外企业的盛情邀请和丰厚待遇,毅然投身贵州“少、边、穷、寒、瘟、旱”特困山区,用科技创新成果让山区低产田的水稻单产实现大跨越。退休11年来,长期奔波于黔南州惠水县摆榜乡、黔西南州望谟县麻山镇、毕节市黔西县金碧镇等50多个示范点,推广“滇杂31”良种良法。先后主持完成4个省级科技项目和一个广州市与黔南州合作的科技项目,通过在省内13个县(市)选择典型偏远冷凉的20个乡(镇)创办水稻良种良法示范点,使2万亩低产田迅速变成丰产田,平均每亩增产276.9公斤,增产98.6%,居国内同类领先,为贵州海拔1100米至1600米之间的“冷、烂、锈、阴、瘟”低产田变丰产田取得重大突破,成为贵州条件类似地区抗灾增粮保民生的典范。2016年,在其主持的项目遇到资金短缺而农事季节又很紧迫的情况下,毅然把家里十几万元养老积蓄全部垫付出来,解决燃眉之急,使项目得以顺利实施,让1500亩“滇杂31”良种良法示范田取得了平均亩产606公斤、比同田对照每亩增产360公斤的历史好成绩。多年来,长期深入冷凉山区村寨开展科技培训,推广“滇杂31”良种和“浅肥密嫩”良法,先后开展科技培训40多场次,培训3000余人次。2018年,摔伤致右腿严重骨折的他,仍心系冷凉山区,在休养两个月后坚持拄着拐杖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种植。先后获得“黔南骄傲”年度人物、“贵定榜样”年度人物、“贵州省老科协奖”等殊荣,入选“2016黔南建州60年60人”。


在公示期内,个人和单位均可通过来信、来电、来访等形式,向省推荐评选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委老干部局)反映公示对象在廉洁自律和遵守法律法规、党纪政纪等方面的情况和问题。以单位名义反映的须加盖本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的须署本人真实姓名,并提供联系电话。反映公示对象的情况和问题,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得借机诽谤和诬告。信函以寄出日期邮戳为准。
公示时间:2019年9月9日至9月16日
地址:贵阳市南明区广顺路1号省委大楼0245室
邮编:550002
联系电话:0851-85892663  85892066
特此公告
中共贵州省委组织部2019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