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协同育人路 共谱时代新乐章——桐梓县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纪实
开篇·思想引领 共筑华章
擎旗奋进,破浪笃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以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锚定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关键领域,为培育时代新人指明了方向。在黔北大娄山的莽莽峰峦之下,桐梓县积极响应时代号召,以坚韧不拔之志、敢为人先之勇,将学校的智慧启迪、家庭的温情滋养、社会的广阔历练深度融合,匠心独运绘制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壮美蓝图,集中力量打出334融合发展协同育人“组合拳”,两次获省政府肯定表扬,《中小学心理服务家校协同发展的研究——基于家庭教育改善亲子关系》获得国家级课题立项,《围绕“融合”做文章,筑牢筑固学生安全网》成功入选教育部首批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典型案例,开启了桐梓县校家社协同育人崭新篇章!
中篇·协同联动 护航成长
高位推动,破冰前行强机制。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结合实际、精心谋划,先后印发《桐梓县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创新平安校园工作实施方案》《桐梓县家庭教育与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发展整县推进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构建“县级统筹、片区整合、分校推进”工作网络体系,创新“334”融合发展机制(即健全三大体系:组织体系、工作体系、联动体系;强化三大融合:师资融合、阵地融合、课程融合;聚焦四大平台:家校教学沟通平台、学生服务管理平台、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平台、家教家风培训平台),整合资源、组建队伍、发挥优势,率先在全省成立县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和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建立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依托、社会为辅助”的协同育人新生态,推动学校教育主阵地、家庭教育温情线、社会教育大课堂深度融合,全方位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学校主导,“三色”育人树品牌。抓思政,赓续红色基因,依托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全力打造9个研学基地,精心设计7条红色线路,“行走的思政课”让青少年接受思想洗礼,生动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500余名小小红色宣讲员队伍让“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的旋律在桐梓大地掷地有声。抓素质,点亮金色年华,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率先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课间时间延长到15分钟,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学生体质监测合格率达97.09%。娄山关街道鞍山小学等10所学校成功入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海校街道中心学校获评“全国文明校园”,风水镇火石小学、尧龙山镇尧龙中学获评省级劳动教育示范学校,特色学校建设如火如荼。抓“双减”,守护绿色成长。落实“四级联动机制”,“基础+弹性+实践”分层作业设计模式等一项项教研成果,激发了学子学习潜能;创新“1+4+N”课后服务模式,花秋镇中心学校唢呐社团、马鬃中学红苗刺绣工坊等一批批特色活动精彩纷呈。
家校共育,“三做”共绘同心圆。做亮家长学校,251所家长学校实体化运行,常态化开展家庭教育、安全教育等系列活动,每学期覆盖家长70000余名,一场场丰富精彩的讲座,一次次心与心的碰撞,让家长教育理念得到明显改变;做细家庭教育,新成立家庭教育工作室5个,27000多个家庭在“女童保护”课堂上觉醒;78支志愿者服务队伍1446人名家庭教育志愿者深入城镇、山乡为爱赋能;做实家访工作,深入开展千名园丁大走访,5000余名教师顶着烈日、踏着泥泞,带着教育的温度深入6.4万个家庭,用脚步丈量教育的广度。“一生一策”成长档案更加完善,上千个亲子矛盾及时化解,上万名留守儿童得到关爱。
社会联动,“三强”织密防护网。强化部门协同,多部门开展综合治理,多频次进行联合巡查,让校园周边安全隐患消弭于无形;强化警校联动,校园警务室、警务助理、勤务护学岗实现大型学校全覆盖,“4+N”时段巡查实现常态化,234名法治副校长入校开展宣讲1586场次,法治教育有色有声;强化重点矫治,积极探索学生问题矫治教育方法,十八中专门学校管理不断增强。规范进口出口管理、注重理想教育引导,严格矫治教育成效考核。2024年174名学生结业离校,2025年41名短期班学员体验良好。每一个高风险学生的蜕变无不凸显着“教育转化”的重要,一个个家庭重获希望,一名名学子重拾笑颜!
展望·砥砺奋进 再谱新篇
回首过往,我们在积极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征程上,通过构建“334融合发展”工作机制,让学校教育更具活力,家庭氛围愈发浓厚,社会支持广泛有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多元滋养下茁壮成长,绽放独特光彩,成长为德才兼备、胸怀天下的时代栋梁。
展望未来,桐梓县将持续深化各方融合,搭建更多元的交流平台,以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共享,更精准的教育服务供给,夯实协同育人的基础,让校家社协同育人成为塑造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的摇篮,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输送蓬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