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成功举办贵州省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

大健康事业部 | 2025-09-18 12:28

金秋时节,一年一度的妇科肿瘤规范化诊疗学术会议再次拉开帷幕。9月12日至14日,由贵州省抗癌协会主办、贵州省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承办,及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主办,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外科承办的贵州省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CACA指南宣讲会暨贵州省妇科肿瘤规范化诊疗继续教育学习班在贵阳顺利召开。

大会主席、贵州省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妇瘤外科主任杨英捷教授致开幕词,他简要介绍了出席此次会议的专家,对莅临现场的同仁表示感谢,预祝会议圆满召开。

大会主席、贵州省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妇瘤外科主任杨英捷

省内知名妇瘤专家周遵伦教授、沈蓉教授、訾聃教授、曹辉教授、周航教授、鲁亮教授、汪俊涛教授、刘霄教授、李勇教授、王万志教授等出席,分别担任会议主持并作专题讲座。

学术讲座 精彩纷呈

杨英捷教授讲解了“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技术指南CACA——整体评估”,从一般状态评估、器官功能状态评估、心理评估、家庭和社会支持评估、肿瘤事务性特征评估、遗传风险和生育力保护、肿瘤中医病机辨识与评估7个方面,讲述了肿瘤治疗整体评估。强调治疗的规范化、精准化、个体化、人文化、动态评估,为妇科肿瘤诊疗保驾护航。

贵州省人民医院肿瘤科张汉群副主任医师就2025年宫颈癌CACA指南,对指南中宫颈癌的预防与方法、诊断与分期、治疗原则、康复与随防进行详尽解读。强调通过三级预防协同实施,可实现宫颈癌从“被动治疗”向“主动预防”转变,其中疫苗接种与定期随访是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未来宫颈癌治疗将向着精准医疗、个体化治疗、微创手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预防性疫苗的应用等方面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将有望看到更多创新的治疗方法和手段,为宫颈癌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贵州省人民医院妇科主任訾聃教授以“单孔腹腔镜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为题,详细讲述了单孔腹腔镜在妇科恶性肿瘤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性。强调应根据术者的实际能力选择合适的病例,切不可一味追求微创,而以牺牲患者预后为代价。

贵州省人民医院曹辉副主任医师对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免疫治疗进展进行了详细讲解,并介绍了新型双靶免疫药物在妇科肿瘤中的研究进展。她指出,目前免疫联合治疗仍是卵巢癌免疫治疗的主要策略。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杨姝副主任医师围绕2025外阴癌CACA指南,从外阴癌基本概况、治疗原则、靶区勾画、免疫进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解读。强调手术治疗作为首选,放疗或放化疗为综合治疗中的重要治疗手段,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使患者最大限度获益。同时,新辅助免疫治疗、免疫治疗联合其他疗法的研究正在进行中,旨在扩大外阴癌的免疫获益人群,结果值得期待。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林晓静博士就2025子宫内膜癌CACA指南进行了详细解读。她强调子宫内膜癌为妇瘤高发、循因可防,防筛结合、精准诊断,规范先行、兼重功能,复发治疗、赢在整合。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肿瘤科李凤虎主任就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铂耐药卵巢癌患者中的探索进行了详细讲解。他指出,TRIAS研究是在卵巢癌患者中使用的第一项铂类耐药研究,结果显示抗血管生成治疗联合化疗维持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PFS和OS,为抗血管生成药物在卵巢癌中的疗效提供了证据支持,但仍需进一步探索。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外科柏家英副主任作了“中国肿瘤整合治疗指南(CACA)——卵巢癌整合诊治前沿”专题讲座。她强调卵巢癌是妇科恶性肿瘤之王,起病隐匿,发现多为晚期,卵巢癌的规范诊疗与否与其生存预后有密切关系。在卵巢癌的治疗上,目前省内的诊疗行为亟待规范。她按照中国抗癌协会卵巢癌专委会要求,对卵巢癌的规范诊疗前沿进行宣讲,从初次治疗的规范选择、新辅助化疗的药物选择及化疗周期、手术治疗的规范、基因检测及维持治疗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外科周波副主任医师在会上作了“子宫内膜癌手术质量控制”专题讲座。他指出子宫内膜癌手术的质量控制是一个闭环管理系统,强调了其精髓在于术前精准评估是方向,术中规范操作是核心,术后规范管理是保障,体系持续改进是动力。通过推行以指南为依据、以MDT为平台、以数据为驱动的质量控制模式,才能最终实现为每一位子宫内膜癌患者提供安全、高效、个体化的手术治疗,让患者生存获益和生活质量最大化。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妇科宋英主任分享了“宫腔镜技术在妇科肿瘤的临床应用”,主要从诊断价值、治疗及操作要点、手术操作注意事项几方面作了详细讲解。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外科姚世惠副主任医师讲解了“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中应注意的解剖部位”。她指出,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的解剖核心区域是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周围的淋巴组织,主要清扫范围以血管为轴心,上至肾静脉水平,下至腹主动脉分叉或骶骨岬,左右侧达腰大肌内侧缘。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对妇科恶性肿瘤治疗的核心意义在于精准分期与指导治疗,同时兼具一定的治疗作用,是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制定后续方案的关键手段。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外科曾令瑜护士长讲述了免疫治疗前后的护理要点。她介绍了免疫治疗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但其伴随的独特不良反应要求进行全程化、精细化的护理管理。成功的治疗要依靠医、护、患三方紧密合作,关键在于治疗前的充分评估与教育、治疗中的规范操作与密切监测、以及治疗后的长期随访与及时干预。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影像科段庆红主任在大会上作了“CT和MRI在妇科肿瘤临床诊疗中的应用”的专题讲座,详细讲述了CT及MRI的成像原理,以及在妇科肿瘤诊疗中的优缺点,为临床医师精准选择合理检查和指导后续治疗决策提供了有力依据。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检验科刘宓副主任技师就基因检测在妇科肿瘤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从肿瘤风险评估、辅助疾病诊断、指导药物治疗、进行预后评估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解读。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外科李姣副主任医师以“2019 ASCCP宫颈癌早期筛查管理指南”为题进行讲解。她结合国内筛查现状和自身临床工作中遇到的筛查实际案例,深入浅出的为大家讲解了指南中的建议,涵盖了指南主要的更新、指导原则、异常细胞学管理、异常组织学管理、特殊人群的处理五个方面。指导大家重新梳理临床工作中遇到的筛查方面的难点和疑点,为今后更好开展临床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肿瘤科杜燕军主治医师以“早期宫颈癌术后辅助治疗进展”为题进行讲解。他主要讲述了宫颈癌术后合并中高危因素的患者,序贯放化疗、同步放化疗、单纯放疗治疗的差异及预后,为早期宫颈癌术后的辅助治疗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外科王楠主治医师讲述了晚期卵巢癌HRD检测的重要性,强调应检尽检,获益明确。HRD检测是晚期卵巢癌患者靶向PARP抑制剂的“导航仪”和“预测尺”。它不仅能筛选出对PARP抑制剂敏感的优势人群,更能精准量化其获益程度,是实现“个体化”治疗和最大化治疗效益的关键决策依据。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肿瘤内科张妮副主任医师作“晚期卵巢癌全程管理新选择”专题讲座。强调晚期卵巢癌治疗目标从治愈转变为全程管理,其核心有四方面,一是最大初始化治疗反应,无论PDS/IDS,尽量达到R0,术前充分评估,多学科协作;二是延长复发,PARP抑制剂及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应用;三是提高生活质量,支持治疗、姑息关怀;四是个体化治疗。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外科李胤主治医师分享了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的病例。详细讲述了保留生育功能的条件、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保留生育功能后随访流程等。通过病历分析的形式对早期宫颈癌有生育需求的患者相关诊疗规范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外科黄雪婷主治医师以医源性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全周期管理摘要为切入点,讲述了医源性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患者的发病率、预防、生育力保护、卵巢功能评估、绝经综合征的管理等。强调了临床需多学科协作,为患者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肿瘤科胡丽丽主治医师介绍了宫颈小细胞癌诊疗的进展。她从手术、放疗、化疗、以及靶向治疗对该疾病的诊疗作了详细讲解。强调宫颈神经内分泌癌的发病率低,复发率高,易出现远处转移,因此应加强PET-CT或头颅MRI检查。目前标准治疗方案存在争议,相关研究显示早期手术优于放疗,首选根治性手术+综合治疗,不推荐保留生育功能,化疗方案首选EP方案,总体预后差。

李凤虎教授在总结中表示,此次会议聚焦妇科肿瘤规范化诊治,就妇科肿瘤的规范诊治、最新进展及病例分享等进行了专题讲座,突出了妇科恶性肿瘤的学术前沿、新领域、新进展,为广大同仁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沟通与合作。相信在此次会议的推动下,贵州省妇科肿瘤的诊治水平将迈向一个新的台阶,为更多妇科肿瘤患者带来生的希望和更好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