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这些文艺作品获“全省优秀”!
日前,2020年度贵州省优秀文艺作品奖结果揭晓,全省共有36件作品入选,其中我市获奖作品7件,分别为:电视剧《吉他兄弟》《花繁叶茂》,报告文学《两个人的学校》《马龙村有个“管水书记”》《官塘村的三个脱贫故事》,文艺评论《雄关漫道踏歌行——谈遵义影视现象》以及文学类图书《扶贫日记》。
电视剧《吉他兄弟》
获奖单位:遵义市广播电视台
允升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
《吉他兄弟》讲述了方清明、方清华兄弟从正安县凤竹村老家到广州吉他厂打工谋生活,从白手起家的打工仔变成吉他厂老板,又回乡创业,建设美丽家乡、打造民族吉他品牌的传奇故事。整部电视剧情节丰富、曲折动人,笑点与泪点交织,兄弟俩几番商海沉浮,但依然肝胆相照互相扶持,不忘初心反哺家乡,用实际行动助推中国民族吉他品牌屹立于世界吉他品牌之林。该剧结合正安县的人文风情和地域特色,通过影视艺术形式,生动描绘了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农民工的奋斗历程,展现了“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
电视剧《花繁叶茂》
获奖单位:遵义昆鹏影视文化有限公司
2020年5月11日,反映贵州脱贫攻坚的电视剧《花繁叶茂》在央视黄金时段首播,自播出以来收视率名列前茅,并受到广大年轻人的喜爱。
《花繁叶茂》以播州区花茂村驻村第一书记欧阳采薇、村支书唐万财等基层干部的工作开展为主线,描绘了花茂村、纸坊村等黔北村寨从贫困到小康,再到“百姓富、生态美”的蜕变,刻画了勇于担当、忠诚奉献的贵州基层干部群像,其轻喜剧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给观众增添了别样的亲切感。《花繁叶茂》打破了人们对农村扶贫题材剧的刻板认知,在众多同类剧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好评和点赞。
该剧还入选国家广电总局2018—2022年百部重点电视剧选题和2020年脱贫攻坚重点剧目,并荣获第16届中美电视节中华文化传播力奖。
报告文学《两个人的学校》
获奖个人:肖勤
2020年11月9日,由遵义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肖勤撰写的报告文学《两个人的学校》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头条刊发。《两个人的学校》讲述了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都濡完小党支部书记阚南忠,为身患先天性遗传病的女孩小燕子建校上学的感人故事。
在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沙坝村,有一所只有一位老师与一名学生的特殊学校,这也是《两个人的学校》一文的标题来源。肖勤了解到,阚南忠在沙坝村走访建档立卡贫困户时发现了出身于贫困家庭的孩子小燕子,因为患有先天性遗传病,她骨骼脆弱,一不小心就会骨折,所以到了上学年龄却无法去学校读书。阚南忠和当地政府为小燕子建造了一所“专享”的学校,阚南忠一周三次送教上门,让她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作者用细腻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描写,再现了阚南忠与小燕子的故事场景,小切口反映大时代,让读者见证脱贫攻坚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铮铮誓言落地开花。
报告文学《马龙村有个“管水书记”》
获奖个人:方洪羽
2020年12月7日,由余庆县文联副主席方洪羽创作的报告文学《马龙村有个“管水书记”》,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头条刊登,文章讲述了余庆县大乌江镇马龙村的真实脱贫故事。
马龙村是省级一类贫困村,是一个不通自来水、不通路、没有一个致富产业的深度贫困村。2017年3月,秦松到马龙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带领全村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一步步切实解决了马龙村的人畜饮水、通村路连户路建设、产业发展等问题。在大家的努力下,如今整个马龙村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嬗变,乡村到处洋溢勃勃生机。随着马龙村321户1114人如期脱贫,2019年2月,余庆县实现了全县提前脱贫摘帽。作者用鲜活的事实和大量细节描写,再现了马龙村的脱贫历程。
报告文学《官塘村的三个脱贫故事》
获奖个人:胡启涌
2020年7月13日,由凤冈县公安局民警胡启涌撰写的报告文学《官塘村的三个脱贫故事》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头条刊出。
在决战脱贫攻坚之际,胡启涌走进凤冈县王寨镇官塘村实地采访,听到了驻村民警与群众之间发生的动人故事。三年来,由七名警察组成的驻村工作组深入基层、真蹲实驻,与村民同吃同住、同思同谋,做到了“扶真贫、真扶贫”。文章中的三个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点:三个家庭都因贫困问题导致一家人分开度日,脱贫后又欢心相聚。为了写好官塘村的脱贫故事,作者曾先后七次到官塘村实地采访,用真事说话、以真情动人。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调、生动的场景描写,真实记录了人民警察帮扶贫困户脱贫的故事。
文艺评论《雄关漫道踏歌行——谈遵义影视现象》
获奖个人:熊明通
2020年6月30日,由遵义作者熊明通创作的文艺评论《雄关漫道踏歌行——谈遵义影视现象》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刊出,并被光明网等转载,引发热议。
2020年,两部由贵州省委宣传部、遵义市委、遵义市人民政府联合出品,遵义市委宣传部联合摄制的电视剧《伟大的转折》和《花繁叶茂》播出后受到观众广泛好评,在互联网上引起热议,遵义影视成为一种“现象”,背后深层原因是什么?围绕这一疑问,作者展开了思考与论述,剖析了近年来遵义影视佳作频出的内在原因,对遵义影视现象进行了经验总结。作者认为,遵义丰厚的文化积淀和火热的人民生活实践,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尤其是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中华民族第一个百年目标的伟大征程中,遵义山乡动人心弦的故事,吸引了文艺界关注。遵义题材影视剧得到社会认可,不仅丰富了广大观众的文化生活,更有力推动遵义文化旅游业发展,成为助推遵义脱贫攻坚的精神力量。
文学类图书《扶贫日记》
获奖个人:王洒
纪实文学《扶贫日记》由仁怀市委宣传部工作人员、获得“贵州省优秀村第一书记”荣誉称号的王洒整理创作完成,整理收录了作者自2015年驻村以来的工作日记。《扶贫日记》以时间顺序和扶贫故事为主线,以小见大地展现了脱贫攻坚一线的闪光点滴和扶贫干部感人至深的家国情怀,用生动文字反映脱贫攻坚战场的火热实践。
2015年初,王洒主动请缨到省级一类贫困村——仁怀市安居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四年间,他尽心尽力带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也切身感受到党的惠民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以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幸福追求。他坚持每天晚上将当天开展的工作和感受记录下来,形成了60多本日记和台账。《扶贫日记》中所讲述的故事,是脱贫攻坚大时代的生动缩影。
转自:做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