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宝宝头型异常勿大意 也可能是“颅缝早闭”
近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贵州医院、贵州省人民医院小儿外科(神经外科组)为一患儿完成在神经内镜辅助下颅缝早闭手术治疗,目前患儿已痊愈出院。
据悉,患儿小睿(化名)在百日宴剃掉胎毛后被发现头型异常,就诊于当地医院均按“缺钙”等治疗,经治疗后孩子症状无明显缓解,遂转诊省医门诊。经检查孩子呈舟状颅,头皮静脉怒张,前囟闭合;头颅CT提示,前后径增加,矢状缝早闭,后由省医小儿外科神经外科组收治。
小睿入住省医小儿外科后,经家属同意神经外科专业组采取神经内镜下矢状缝骨化整形、矢状缝再造术,用最小的创伤解除因颅缝早闭造成的颅腔容积减小,患儿脑发育受限的症状。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一小时、出血20ml,术后患者情况良好,第三天好转出院。
图 a.患儿头型呈舟状颅表现;b.制定手术切口及术中需开放的颅骨;c.d术前CT检查提示矢状缝闭合、颅指数下降、额高位及高颅内压所致的双顶骨蜂窝样改变;e.f示术中神经内镜下磨出硬化的骨缝、骨缝再造、重塑颅腔容积;g.h 术后CT示减压充分、额高位表现较前改善。
小儿外科(神经外科组)主任医师王超介绍:新生儿颅骨由两块额骨、一块枕骨、两块顶骨组成,由骨缝连接。这些骨缝可以使婴儿的头部在生长过程中塑形,并且生长出新的骨骼,以适应婴儿在出生后快速发育的大脑。婴儿的颅骨有一条额缝,一条矢状缝,两条冠状缝,两条人字缝。额缝在婴儿3-9个月时闭合,人字缝、矢状缝、冠状缝在成年之后,22-39岁时完全闭合。颅缝早闭最多见发生在矢状缝,并且导致颅骨形成舟状颅畸形。具有舟状颅的狭颅症患者与60%的综合症型狭颅症患者有颅压增高。作为一种生理的适应,大多数的狭颅症患者并不具有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囟门张力增高、易怒等高颅压症状。
很多的研究表明,无论是否综合症型狭颅症还是单一颅缝早闭型狭颅症都会影响感知与精神运动发育。除了感知与精神运动发育,头颅的形状也是必须要关注的问题,因为可以导致心理疾病,自卑与社会角色的发展问题。
目前,省医小儿外科已常规开展开颅及神经内镜下颅骨骨缝骨化整形、骨缝再造术。两者相比,神经内镜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与输血量显著减少,属于微侵袭手术技术。此项手术强调早期治疗,最佳的治疗时间在出生后3个月左右。术后结合患儿情况辅助矫形头盔使颅骨向期望的方向发育。目前对于颅缝早闭诊治强调早发现、早诊断,个体化选择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