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享空间·幸福中国+|《迎香记》 @好书纪

贵州广播电视台故事之声 | 2022-10-02 19:19

《迎香记》以“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目标为叙事背景,以麻怀印象、罗甸之痛、麻怀往事、执念、返乡记和再出麻怀几个故事谋篇布局,通过一个叫邓迎香的普通妇女从外村嫁到封闭的麻怀村丧子、丧夫的悲苦命运,在展示邓迎香以及麻怀村村民长期遭遇集体苦难生活的同时,生动地诠释了全村在邓迎香率领下经历十多年终于打通200多米的麻怀隧道的英雄事迹,书写了邓迎香在精神和行动上破除重重困难,带领全村人民改变生存环境到实现乡村富民的历史性跨越伟大篇章,为新时代脱贫攻坚、乡村富民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很好的注解。

《迎香记》是一部既聚焦乡村时代楷模,又谱写乡村奋斗者一股执著精神的纪实文学。可以说邓迎香是麻怀村一位十分普通的人物,又是新时代脱贫攻坚的楷模。作家在这群跟大山拼高低、跟石头比硬气的村民中,塑造了一名特殊的农村妇女——从山外的平坝执意嫁到贫穷的麻怀村的邓迎香,她成为麻怀村历史上第一个从外面嫁进来的媳妇。

从叙事层面看,作者一开始并没有把邓迎香纳入英雄的谱写中,也没有刻意去写她人生光环的一面,而是从她来到麻怀村艰难的日常生活中讲述她不幸的人生命运。自从邓迎香来到麻怀村,首先就遭受到了因交通不便导致儿子得不到及时医治而死亡的悲痛经历,接着丈夫外出务工遇难,这给了她人生沉痛的打击。但是邓迎香并没有在生活面前低头,而是在疼痛与焦虑的心灵搏斗中有效地承担起了领导全村人民打通大山隧道的艰巨任务,成为带领麻怀人艰难迈出山窝凼的引路人。

邓迎香是一位敢想敢做而充满智慧的农村妇女。她虽然只有小学一年级文化,但是她聪明能干,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和强大的号召力。在麻怀村,她用她的真诚、善良、顽强、坚定而执著的美好品格征服了全村人民,以原始的方式通过12年的时间打通了隧道。在她的带领下,村民消除了阻隔现代文明的大山,扑灭了大山里的孤独与寂寞感,麻怀村增添了现代生活的生气和活力。

自从打通了隧道后,麻怀村的生活面貌得到了根本的转变,现代化的气息弥漫在乡村上空,但是当上麻怀村党支部书记后的邓迎香并没有止步,她以执著的信念、纯真的情感、长远的眼光和发展的理念,义无反顾地做出了更重大的举动——动员外出务工者回乡置业。

邓迎香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地理条件和年轻人外出打工的优势,引导村民“返乡”,在村里发展绿色生态黑猪,建立生态食用菌,打造迎香牌香菇,组建劳务队,最终成立了迎香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毫无疑问,邓迎香开辟了一条通往山外的路,同时开通了一条村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致富路。她的英雄伟业始终记录在行动中,也谱写在麻怀村民们的幸福生活中。

《迎香记》是一部典型的讲好新时代故事的纪实文学。纪实文学既体现出文学的审美属性,又具有时代的功能性。讲好中国故事有多种路径,归根结底就是既要会“讲”,也要动“听”,要弹出时代最强音,展现时代新姿态,引领时代新风尚,在时代的洪流中真正起到示范作用。《迎香记》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故事”的一种讲法,作家以贵州罗甸县麻怀村的脱贫攻坚为素材,回应新时代的乡村富民、乡村振兴问题,又以文学审美的艺术方式全面审视了邓迎香从生存困境到脱贫致富的艰难过程,彰显了中国农民的传统美德与探索、开创精神,具有新时代的典型意义。

讲好中国新时代的故事,既是作家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如实反映,又是作家透过现实生活对艺术审美表达的需要。作家把邓迎香的荣光刻写在中国脱贫攻坚的词典里。她从麻怀走进人民大会堂,从普通村民当上村党支部书记,后又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先后获得各项荣誉,这些对她只是背后的光环,而最重要的是她用麻怀的拼搏精神,为新时代脱贫攻坚讲述了一则生动的故事。

美好的生活需要文学来书写。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把人民作为文学表达的主体和对象,反映人民的美好理想和幸福生活。无疑,肖勤《迎香记》就是这样一部具有时代意义的纪实文学。

文本参考:文艺报 《迎香记》:新时代文学忠实记录 脱贫攻坚的英雄伟业

作者:张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