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乘风破浪焕发新生,贵州文艺院团“蝶变”秘诀何在?

2024-12-11 10:00

近年来,贵州原创文艺精品剧目频频登上国内高端平台,持续赴海外演出,向世界展示推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到之处刮起阵阵多彩贵州风。历经十余年文化体制改革洗礼,贵州省属国有文艺院团如何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华丽转变?近日,动静记者就此进行了探访。

贵州花灯戏新秀亮相全国采茶戏汇演

今年10月中旬,贵州花灯戏《七妹与蛇郎》《打舅娘》《上任》在江西抚州参加2024“茶香中国”第三届全国采茶戏汇演。作为本次汇演的一大亮点,重点剧目《七妹与蛇郎》的演员平均年龄只有20岁,全部由花灯剧院非遗传承班刚毕业的年轻演员首次担纲演出。

贵州省花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曹礼杰

“这次调演是全国性的一个平台,我们启用了新招的演员,都是今年刚毕业的非遗传承花四班学员。我们顶着压力让年轻人能够早一些站在舞台上,哪怕他们不是很成熟,也要大力地扶持年轻人。”贵州省花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曹礼杰说道。

贵州花灯戏青年演员蔡妙禧(左)、罗代航(右)

大胆启用新人,是贵州省花灯剧院培养人才的一个传统。2023年,贵州花灯戏与京剧、黄梅戏、湖剧同台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元宵晚会,共同演绎经典戏曲作品“夫妻观灯”的精彩选段,这是贵州青年花灯戏演员首次作为主演登上央视元宵晚会舞台。“机会非常难得,能够与各地的优秀演员艺术家还有国内顶级策划团队进行交流学习。”“借此平台向全国的观众朋友和戏曲爱好者呈现我们贵州花灯戏的艺术内涵。”贵州省花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青年演员蔡妙禧、罗代航深有感触。

贵州花灯戏非遗传承班学员

花灯戏是贵州民间艺术中的瑰宝,作为全省唯一一家专业的花灯戏传承机构,贵州省花灯剧院致力于人才培养,为地方戏种的传承发展提供支撑。2011年,成立55年的贵州省花灯剧团转企改制为贵州省花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贵州省花灯剧院赴海外文化交流

改制后,贵州花灯剧院坚持每年创排一台大戏,持续做好传帮带,与云南、北京等地戏曲学院联合举办贵州花灯戏非遗传承班,积极申报国家艺术基金等平台资金支持剧目开展巡演。2024年春节、中秋节期间,还应邀走访了新加坡和澳大利亚,将贵州花灯戏带到了大洋彼岸。

贵州省花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党总支书记、董事 龙国洪

“从2011年改制到现在,我们创作演出了很多贵州花灯戏的重要剧目,例如《月照枫林渡》《盐道》《红梅赞》等等。”贵州省花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党总支书记、董事龙国洪介绍,以前花灯剧院演出一年仅有几十场,而现在每年演出有220余场,创作和演出活力均得到极大的释放。

大型民族舞剧《天蝉地傩》巡演

今年6月,贵州省歌舞剧院经典保留剧目《天蝉地傩》全新升级后,走进广州、深圳、澳门等大湾区城市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区域巡演,为上万名观众奉献了具有贵州特色的文化盛宴。

舞剧《天蝉地傩》演员与观众互动

舞剧《天蝉地傩》主演、贵州省歌舞剧院青年演员程思佳告诉记者:“有两个观众追了三个城市看演出,看完广州后又看佛山再继续追到惠州。很多粉丝自己手工制作一些关于《天蝉地傩》的周边画像、书签,让我们非常感动。”

舞剧《天蝉地傩》巡演执行导演、贵州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尚子钧

在舞剧《天蝉地傩》巡演执行导演、贵州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尚子钧看来,该剧代表了贵州地域文化特色,让大湾区的观众了解到贵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让很多观众有了冲动要到贵州看看,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大型歌舞诗《多彩和鸣》剧照

创新演绎推广模式,让老剧目焕发新生机。近年来,贵州省歌舞剧院根据市场需求和观众喜好,陆续推出了《多彩和鸣》《遵义会议组歌》《交响贵州》《嘎老》等一批优秀剧目。

贵州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党总支书记、董事 邓渊

贵州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党总支书记、董事邓渊表示,通过项目制和制作人机制来推动剧目创作,一个文艺作品从策划创作到排练演出再到后续的宣推,均会高度关注市场化,保证其生命力和持久性。

贵州京剧院周周有戏

今年国庆期间,贵阳国艺剧场连续三天演出《四郎探母》《金玉奴》《穆桂英挂帅》等京剧选段,让市民和游客在国粹经典中共度假期。台下的观众连连喝彩,台上的演员深受感染。这样的场景,在每个周末京剧院举行的“周周有戏”演出中都会上演。“连着三场,场场都很精彩。既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又弘扬了国粹。”“每周末的演出我都看,特别喜欢。”观众交口称赞。

贵州京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冯冠博

依托上百个优质剧目库资源,贵州京剧院在国艺剧场打造周周有戏、戏聚星期五等品牌,与企业合作在方舟戏台每年固定演出300场。文旅商演与文化惠民结合,走出了一条跨界融合发展的路子。贵州京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冯冠博认为,只有探索不同的演出市场,才能让更多的观众来欣赏京剧。近年来,贵州京剧院坚持从公益性和经济效益性两条腿走路,有效扩大了传统艺术在社会的感知力和影响力。

传承600年的贵州屯堡地戏

在贵州,民族风情独特,绚丽多彩,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自2011年起,贵州大力推动包括国有文艺院团在内的一批省属国有文化企业组建成立,持续推出创排多个叫好又叫座的剧目,先后荣获梅花奖、白玉兰奖、文华奖等多个国内大奖。围绕“出人”“出戏”“出效益”的总体要求,紧盯市场需求、加强人才培养、注重剧目打造,全面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转企改制,给多彩贵州省属文艺院团带来了不一样的色彩,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李发耀

“贵州这几年文化的体制改革创新,在全国做了很多的、很好的尝试。”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李发耀认为,多彩贵州的背后,是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文化不光是一种软实力,也是一种经济实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正是要把产业功能划分开来,才能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