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通过系统治理,破解重大生态问题
8月14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三五”以来,贵州先后实施了乌蒙山区、武陵山区两大山水工程。贵州通过系统治理,破解重大生态问题。
国家实施的山水工程是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标志性工程,是对受损、退化、服务功能下降的重要生态系统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一个重大工程。近年来,贵州聚焦修复高原生态屏障、保障流域生态廊道、提升城镇生态品质、维护生物多样性任务,系统谋划并申报实施了乌蒙山区、武陵山区两大“山水工程”,解决了实施区域重大生态问题,巩固和加强了“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为生态修复事业贡献了“贵州方案”与“贵州智慧”。
一是乌蒙山区山水工程于2018年启动实施,该工程聚焦石漠化治理、矿山生态修复、水土流失治理等关键领域,系统部署实施79个子项目,累计完成投资73.03亿元,完成生态修复面积65.65万亩,成功让9.78万亩石漠化土地从荒山秃岭变回绿水青山,6.21万亩矿山损毁土地重现勃勃生机。
二是武陵山区山水工程于2021年启动实施。该工程以梵净山、乌江、沅江、芙蓉江、洪渡河为核心,精心布局实施24个子项目,预算投入53.82亿元,已完成生态修复面积82.28万亩。工程核心项目——铜仁梵净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项目,在梵净山区域建设生态廊道7座,有效串联起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自然保护区,为黔金丝猴等珍稀动物迁徙交流构筑了关键的“生命通道”。2024年,该项目入选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联合评选的山水工程典型案例,并列入我国首次发布的《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公报2024》,向全球推介。
下一步,贵州将聚焦乌江中游流域,科学谋划并申报实施“十五五”山水工程,持续筑牢“两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此外,为生动展现贵州生态保护修复的创新实践与显著成效,由省自然资源厅主办的“山水新颜——贵州省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成效展”,已于2025年5月在省地质博物馆隆重开展。在此,诚挚邀请广大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人士莅临参观,沉浸式感受贵州生态修复的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