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老人丨杨应龙之乱与杨氏统治播州的结束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 | 2024-11-18 20:53

文章选自张祥光所著《读史集稿》,本书是以业已刊发的多单篇文章汇合编就的文集。就学科而言,以史学为主,兼及其它;就时间而论,以古代为主,兼及近现代;就空间来说,以贵州为主,兼及全国。时限长、区域广,涉及之人、事多。立论精当,史料翔实。

播州杨应龙之乱,对于当时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明王朝说来是一件大事,“震惊西南半壁之天,烦费海宇全胜主力”。平定杨应龙叛乱,成了明万历时期重大的征伐事件之一。

杨应龙执播以后,极为残暴,生杀任情。当时贵州、四川两省的统治者已有察觉,“(明万历)十八年,贵州巡抚叶梦熊疏论应龙凶恶诸事,巡按陈效,历数应龙二十四大罪,时方防御松潘,调播州土兵协守,四川巡按李化龙疏请暂免勘问,俾应龙戴罪立功……十九年梦熊主议,播州仍辖五司改土为流,悉属重庆,与化龙意复相左,化龙遂行嫌求斥,盖应龙本雄猜,阻兵嗜杀,所辖五司七姓,悉叛道”(《明史》三百一十二)。明时,播州地区属四川管辖,播州人民不堪杨应龙残酷的统治,纷纷至重庆府告状。重庆府将杨应龙逮至重庆问罪,恰逢倭寇侵朝鲜,明王朝要各地出兵援朝鲜,杨应龙为了脱身,诡言愿出兵征倭自赎,于是被放回播州。不久,朝廷诏止出兵,重庆再次追究杨应龙之罪,但杨已离重庆,放虎归山了。而杨应龙回播州以后,并不想改邪归正,其行为更加跋扈,“所居饰以龙风,僭拟至尊,令州人称己为千岁,子朝栋为后主”(《平播全书》卷四)

杨应龙作了几年准备以后,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五月以“朝廷不容我,只得舍命出綦江”为借口,打着“擒王剿叛”的旗号,起兵反叛。

杨应龙起兵以后,分兵几路,除由其子杨朝栋带一部分兵力南向乌江、黄平外,杨应龙统率号称六万,实有二万的“土兵”北入四川。入川的兵力又分为三路:一路由张汉清、张祥等带领,由松坎出苗儿坪至赶水;一路由娄国带领出真州;一路由杨应龙本人带领出点脚坝,至插营山。规定三路入川的“土兵”在插营山集中,这里离綦江城只有二十五里,很明显杨应龙的目的是首先打綦江。綦江是入播州的通道,打下綦江就能随时出入川、贵,有着重要的军事意义。由于当时连日下雨,道路泥泞,杨应龙所带一路只好与张汉清在苗儿坪汇合。

明王朝得知杨应龙起兵叛乱后,急调四川巡抚李化龙前往镇压叛乱,并给予李化龙总督四川、湖广、贵州三省军事的大权。六月三日(阴历,下同)杨应龙兵达赶水,同时又以一部兵力“犯南川,居民牛猪仓谷,皆为所有”。随后,杨应龙又从赶水进兵官坝,在官坝安营扎寨,营内竖立大黄旗一面,上书“擒亡(王)剿叛”(《平播全书》卷一)。可见,杨应龙不止虎噬一方,已有占全蜀、做西南王的野心。

“一城失守,川东震惊”,四川全境处于一片惊惶之中。三省总督李化龙多次向朝廷报警,要求朝廷迅速采取措施调兵援蜀,"惟望皇上重念全蜀,亟赐拯救,敕下兵部,将臣前疏所请,刻行调发,庶裨战守。夫久病而蓄艾,亡羊而补牢,虽无补于前,当有待于后,行之稍迟,祸如发矢,不可追及”(《平播全书》卷一)。在李化龙一再请求下,朝廷才决定急调陕西、甘肃、浙江等省驻军前往增援。

六月二十一日,綦江城被杨应龙打下。明王朝在綦江的驻兵不满三千,而杨应龙的“土兵”已达两万,两相对比势力悬殊很大。破城之时,明王朝两将阵亡。綦江城破以后,重庆告急,“沪州、南川、江津一带,且震动”。明王朝见綦江失守,蜀事甚急可忧,要李化龙相机防剿。

杨应龙打下綦江后,“议打重庆”,其军师孙时泰提出乘明朝大兵未集时,“人据重庆”。但杨应龙考虑到要“内顾根本”,没有接受孙时泰马上打重庆的意见。杨应龙即在龙山溪口造船两百只,又“将募去军兵,传教士兵放铳,制火药”。他又修一条小路从黄荆界石场进界石,界石离重庆只有四十里,这些都是为打重庆作准备。此时,明王朝急迅加派了重庆等地的兵力,使杨应龙的阴谋未能得逞,仅只占了綦江,而且不久就退出,以后就无法发展了。后来杨应龙追述说:“当吾破綦江,遂据重庆,直捣成都,取蜀王入营,何事不可为?”再一次暴露了他想当西南王的野心。

杨应龙占了綦江以后,势力有了一定的发展。根据湖广巡抚支可大、贵州巡抚郭子章的估计,其兵力已达十四万之多。李化龙为了稳定局势,在要求朝廷采取紧急措施的同时,另一方面又对杨应龙采取软化策略,以招抚为掩护,以便最后讨伐,一举消灭。李化龙说:“当臣之初受命也,……顾贼势甚张,我力甚微,较量彼己,未宜轻易,乃不动声色,以缓其势,急集兵粮以厚其防,既而兵粮稍集,可以守矣,未可战也……自秋徂冬,川省之兵力始充,器械始备,粮运始齐,湖贵二省,极力催儹,亦渐有端绪,外省调兵,亦渐有至者,臣计此时,不得自固,可以图贼也。”(《平播全书》卷三)

明王朝用几个月的时间,从陕西、甘肃、浙江、云南等省调集了大批军队到川贵边境。万历二十八年春(1600年),从各省征调的军队,加上川、贵本身的兵力已达二十万,号称五十万。一切准备就绪后,李化龙遂于二月十一日兵分八路进攻围歼杨应龙。其中,四川四路:綦江、南川、合江、永宁;贵州四路:乌江、沙溪、兴隆、偏桥(当时属湖广),每路有兵力约三万人。至三月,贵州四路从南边已攻下杨应龙所据的乌江、河渡等重要渡口,四川四路从北边攻下了娄山关。到四月十八日,“计贼所有,止一海龙屯”,杨应龙只据有弹丸之地,已是瓮中之鳖了。

海龙屯是杨应龙的老巢,其地方园不过几里,此时,杨有兵力不足一万。但由于其地险要,易守难攻,明王朝的军队久攻不下。六月五日夜,李化龙的军队再次发动进攻,第二天海龙屯才被攻下。屯破时,杨应龙与其爱妾“自焚而死”;其子杨朝栋、杨以栋,弟杨世龙,军师孙时泰等二十余人被俘。至此,杨应龙起兵叛乱以被讨平而结束,时恰一年。

明王朝平播以后,决定将杨氏据有之播州地区改土归流,行流官统治。播州原属四川,明王朝认为,“黔,瘠壤也,若乘此时,而割播地以附黔,则于蜀无损,于黔有裨,……但尽属之黔,则地方千里,诸凡缔造,劳费尚多,亦黔所不能堪,因议设为二府,分隶黔蜀”(《平播全书》卷六)。播地改设府二、州一、县八。其具体区划是:

播州白田坝,即播州遵义县故地,复府治,并设县附属;

桐梓,川贵要道,复县;

望草,绥阳故地,复县;

仁怀,怀阳故地,复县;

真州,古珍州(今正安),复一州;

以上隶属四川统治。

黄平,向为重地,设一府;

湄潭、龙泉(今凤冈),地理广邈,合设一县;

瓮水、重安,合设一县;

余庆、白泥,合设一县;

以上改隶贵州。

杨氏叛乱被彻底消灭,是据有播土七百余年、专制一地的杨氏统治的结束。明王朝在此地设置流官,这就加强了明王朝对边远地区的统治,促进了播州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因此,明王朝平定杨应龙之乱,增设郡县,设流官治理播州,是应该肯定的。

到了雍正五年(1727年),清朝又将四川所属之遵义府,包括所有之属县,改隶贵州布政司,由贵州省管辖。这样,历代以来均与四川有密切关系的遵义,从此即属贵州管辖范围。

作者简介:

张祥光,贵州桐梓人。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贵州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任中国魏晋南北朝学会理事,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副秘书长,贵州省史学会顾问、贵州地方志研究会顾问。著有《贵州古代史》(合著,任副主编)、《贵州近代史》(主编之一),参与编写《贵州通史》五卷本中第一卷魏晋至五代十国、《贵州省志·政府志》《贵州省志·文史馆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