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丨以“大历史观”的视角寻求党的事业持续向前的根基

贵州卫视政务理论部 | 2022-11-04 08:37

作者 黄昊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党的二十大是党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这次会议很有质量,主题特别鲜明,内容特别全面,新意特别突出,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和新的部署,饱含前进的引领和奋斗的召唤。

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用一种大历史观的视角,系统论述了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开阔“古”的思维,深刻总结过去成功的经验。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伟大胜利,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500多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70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4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这些成功的经验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为什么“能”,怎样做到了“行”,为我们强化正确的历史认知提供了指南。

开阔“今”的思维,整体辩证地看待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党的二十大处于重要的时间节点,关键的奋斗坐标,是朝向远方的时代号角,也是又一次历史性的发展蓄能。报告中指出:当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如何把握时代大势,走好中国道路是我们面对的挑战。因此,在挑战面前,我们应该在厚重的历史里,找到智慧的启迪,确定好前进的方向。

开阔“中”的思维,从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中汲取发展的源泉。中国独特的历史进程,是构筑“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是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等重大问题的科学解答。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通过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才能有力地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中国历史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创业史和发展史。其中既有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丰富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的深刻教训以及由乱到治的经验智慧;既有当事者对时势的分析陈述,也有后人对前人得失的评论总结。在对报告的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历史既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以史为鉴、才能察往知来”。党的事业的持续不断的发展需要建立一种大历史观,这也是作为从事历史学研究的学者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