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文:“小果子”成助农增收“大产业”
9月18日,记者走进位于修文县谷堡镇的平滩村,漫山遍野的猕猴桃藤映入眼帘。藤蔓上,一个个果型饱满的猕猴桃沉甸甸地挂满枝头,让人垂涎欲滴。
“今年猕猴桃的长势比去年还好。”9月18日,记者在平滩村见到杨桂花时,她正在自家地里忙着采摘猕猴桃。
“我家种植有30亩猕猴桃,今年的收入预计在23万左右。”说话间,杨桂花脸上流露出了喜悦之情。
地处修文县西面的平滩村年均气温14度,年均降雨量1235.2毫米,年均日照时数1324.9小时,无霜期270天,平均海拔高度1210米左右,土壤属含砂的壤土,偏酸性,且向阳、土层深厚,是发展猕猴桃种植的优生区。
平滩村种植猕猴桃已有30余年历史。在这个拥有2257人的村子,基本上家家户户都种有猕猴桃。
多年来,平滩村村“两委”依托自身优势,通过引进企业和自主发展相结合,带领全村村民大力发展好猕猴桃产业的同时,积极探索“农业+旅游”发展模式,走好乡村振兴道路,拓宽村民增收渠道。
“猕猴桃富含多种维生素及营养元素,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栽培价值,一亩产值在10000余元。”平滩村党支部书记黄良华说,正由于猕猴桃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能赚到钱,所以村民们都乐意种。
“目前我们村种植有1.2万亩猕猴桃,成立有5家合作社、40余家企业。”黄良华说,今年,平滩村猕猴桃总产量预计在1.8万吨左右,年创经济收入预计在1.5亿元左右,村民人均收入预计6.4万元左右。
土房变水泥房、摩托变小轿车、放弃打工回乡创业……猕猴桃产业,引领平滩村村民走上了发家致富的康庄大道。
在销售方面,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平滩村打通了黑龙江、山东、浙江、北京等国内销售市场,产品扬名省内外,为村里的果农提供了有力保障。
“2015年,我们村获得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2020年,我们村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2022年,我们村再次荣获‘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的荣誉。”作为平滩村的一员,提起一个个荣誉,黄良华深感骄傲与自豪。
“在省、市、县等各级政府以及各行各业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年的研究、试验、示范和推广,我们村的猕猴桃产业声名远扬。未来,我们将依托猕猴桃产业,深入探索农旅融合道路,把我们村打造为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地方,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村里游玩,让村民有更多的收入。”对于未来,黄良华充满信心与期待。
平滩村的发展现状是修文县猕猴桃产业发展成效的有力注脚。
修文县位于贵州省中部,贵阳市北部,属北亚热带和南温带季风气候,非常适宜猕猴桃生长。
修文猕猴桃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经过30多年探索,目前已经成为贵州省乃至全国精品水果的一张靓丽名片。
一直以来,修文县坚持把猕猴桃产业作为全县山地特色产业来打造,围绕品种选育、质量提升、冷链运输、产品加工、分拣包装、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等方面发力,推动了猕猴桃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小果子”成了助农增收的“大产业”。
截至目前,修文县种植猕猴桃16.7万亩,挂果面积13.7万亩,居全国第三位,覆盖12乡镇(街道)108个行政村。全县已发展猕猴桃企业169家(其中省市级龙头企业7家)、合作社130家、种植户7000余户。
值得一提的是,修文县还曾获得“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猕猴桃)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等荣誉称号24项。
“接下来,我们将依托修文良好的猕猴桃资源优势和深远的历史人文资源,嫁接国内创新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深入挖掘修文猕猴桃独特的地域优势;突出修文猕猴桃精深加工产业集聚效应;利用便捷的区位交通优势和良好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将修文县打造为以猕猴桃产业为引领的‘世界高原原生猕猴桃示范区’‘中国猕猴桃精深加工引领区’和‘西部乡村振兴创新试验园’,助推全国猕猴桃产业协同发展。”修文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