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威宁:5万亩蔬菜满了“菜篮子”,鼓了“钱袋子”!

新华社客户端 | 2021-06-04 14:50

近年来,贵州省威宁自治县小海镇严格按照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紧紧抓住蔬菜产业发展的牛鼻子,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千方百计在蔬菜产业上做文章,真正做到满了“菜篮子”,鼓了“钱袋子”。

时下,在小海镇各个蔬菜种植基地,随处可见村民们忙碌的身影,到处一派繁忙景象。小海西冲蔬菜种植基地负责人彭启刚告诉记者,这些天每天都忙着种植白萝卜,不闲土地、不误农时。

彭启刚说:“西冲村和小张关村有蔬菜基地1000多亩,涉及到500余户群众,计划在一个月内全部种完,每天都有四五十个工人在基地里面干活。”

参与种植的村民管洪兰开心地说:“我家流转了两三亩土地,800块钱一亩,又在基地务工80块钱一天,获得了两份收入。”

产业蓬勃发展,群众直接受益。小海镇亮塘蔬菜种植基地总面积1200亩,由经营主体威宁江楠集团有限公司负责种植,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通过科学化、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实现了抱团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威宁江楠集团有限公司小海凉水塘蔬菜种植基地技术管理人员黄建强说:“这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都好,我们采取了‘喷灌+滴灌’的水肥一体化种植模式,现在每天的用工量都在70人至80人,每月用工量在2000人左右。”

黄建强介绍,采取科学化种植和管理,蔬菜产量高、效益高,就会迎来大丰收。目前,第一季种植的优质大白菜正悄然上市,亩产量也翻了两番。

黄建强说:“这一季我们种的大白菜亩产在8吨到9吨,按照现在的市场行情是1000元每吨,亩产值达到8000至9000元。”

大白菜产量高、质量好,自然深受广大收购商和消费者青睐。“每天我都要装一车,一车大约有七八吨左右。客户们比较喜欢威宁的蔬菜,前天装了一车到贵阳,几个小时就卖完了。”经常前来基地采购的收购商蔡莲群满脸喜悦。

除了像蔡莲群这样亲自前来基地采购的客户,基地还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快速有效地进行订单销售,保障大白菜保质保量不受损、不滞销。

黄建强说:“我们蔬菜质量好,很多客户都亲自到基地采购我们的大白菜,现在正值采收旺季,每天采收在50吨左右,除了本地市场,还销往毕节、贵阳、广州江楠市场等地。”

大白菜俏上市,其他蔬菜也将迎来大丰收,基地一茬接一茬的科学轮作,在有效提高土地种植率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蔬菜产业的经济效益。

小海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候选人朱绍熊说:“我们5万亩蔬菜分布在13个村(社区),农户种植蔬菜的积极性比较高,主要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运行。”

为了让蔬菜产业发展的红利惠及更多百姓,小海镇在大力发展蔬菜产业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建立利益链接机制,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形成“企业带大户、大户带小户、千家万户共同参与”现代农业经营发展格局。

同时,小海镇还不断加快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建设,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品牌化发展,不断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努力开创农业现代化新局面。

朱绍熊介绍,在科技推广方面,全镇13000亩核心基地和15000亩的标准化基地喷滴灌设施全覆盖,其它规模化产业基地正在有序推进水设施,力争全覆盖。在机械化耕作方面,在坝区和山区推广不同的农机具,机械化率达到80%以上,其中大型旋耕机有75台,小型微耕机达3100多台。

产业兴则乡村兴,乡村兴则村民富。小海镇将紧紧围绕抓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化、抓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化、抓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化“三个现代化”工作要求,在蔬菜产业发展中,做好利益链接和产业对接工作,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应用,促进农业生产全面绿色转型,着力抓好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化。

朱绍熊说:“小海镇将在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做好产业规划,抓好技术培训,健全产业体系,力争将小海打造成为西南高山冷凉蔬菜产业规模第一大镇,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