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读者】张辉:世界与人心的变与不变——基于《乡土中国》阅读讨论

V-FM106.2贵州都市广播 | 2020-12-02 16:39

书籍点亮生活

让《领读者》带我们到达最远的地方

像一艘船,如一匹马

穿越时空,跨越山河

读书,读人,读世界

世界与人心的变与不变1

世界与人心的变与不变1

00:00 / -
世界与人心的变与不变2

世界与人心的变与不变2

00:00 / -
世界与人心的变与不变3

世界与人心的变与不变3

00:00 / -
世界与人心的变与不变4

世界与人心的变与不变4

00:00 / -

本期节目由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与V-FM106.2贵州都市广播联合出品。贵阳孔学堂“溪山书会”:溪山之间,一期一会;以书会友,呼朋引类。

本期领读者:张辉社会学博士、贵州财经大学教授

2007年7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同年,进入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工作。在教学方面,承担有《社会学概论》《国外社会学理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比较行政学》等课程的教学。在科研方面,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1项,省部级课题多项;出版专著一本,发表论文多篇。张辉教授长期关注组织社会学、乡村社区发展。近几年关注儿童与青少年的教育与成长,身体力行参与基础教育领域的探索实践与反思。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的序言中写道:“它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那么《乡土中国》到底在给我们传达一种怎样的中国特色的传统社会概念?为什么会有《乡土中国》这本书?从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的不同学科角度如何解读这本书?我们不同的个体该如何阅读《乡土中国》呢?

本期主题:贵阳孔学堂“溪山书会”系列——张辉:世界与人心的变与不变——基于《乡土中国》的阅读讨论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该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

1948年前后的费孝通,一个三十几岁的年轻人,作为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的一位教授,领导着一个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以及那里的真实存在的人怀有极大兴趣的研究小组。他自己通过实地调查去为学生们讲授“乡村社会学”这门课程,课余所留存下来的文字得到发表,成为了《乡土中国》这本书的原型。这些文字是在报刊编辑的不断催促之下而一篇篇地发表出来的,由此而引起超越学生群体的更为广大的公共读者的共鸣。

其中《礼治秩序》《无讼》讨论乡村社会中人们如何基于宗法制家庭的感情进行道德判断和约束。

张辉认为中国乡村社会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传统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回应外部世界,面对现代性,认为费孝通先生晚年“行行重行行”,“志在富民”是他一生学术理想的核心,为此付出了毕生的精力,根本还是在于力图为中国找到一条通往现代性的可行之道。

推算一下,《乡土中国》一书的初版到现在已经有七十多年了,但是阅读他的人却不分年代和学科的与日俱增,年轻的人从此种阅读之中可以了解到中国基层社会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由此而可以抓住事物的本质,不会为变动不居的社会现象所左右;而年长的人在此阅读之中会感同身受地领会到中国社会自身的变与不变的辩证,而这恰是《乡土中国》这本书所能带给我们的真正永恒魅力之所在。

张辉说,通读经典文本要学会结构化阅读,知人论世,注重从作者书写的方法、结构、逻辑中去寻找核心问题。相比寻找观点,发现问题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让阅读更有价值,更有利于个性化的思考,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本期《领读者》与您分享“世界与人心的变与不变”,基于《乡土中国》的阅读讨论。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