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杨振宁的书摘:103岁的人生

2025-10-19 10:34

2025年10月18日,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动静贵州阅读专区编辑根据公开出版的书籍《晨曦集》、《曙光集》和《杨振宁传:规范与对称之美》整理出了相关摘抄,分享这位35岁就获得诺奖的百岁人生。

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关于人生意义

我觉得个人的态度最好是一方面了解到自己的渺小,一方面尽量地希望这个渺小的生命还是有点意义。

世界上有很多大家公认的有意思的事情。比如说能够帮助人类克服一种疾病,我想没有人会否认这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帮助一部分人改善他们的生活状态,我想大家也都认为这是有意义的事情。

人是有限的,而宇宙是无限的,所以没法能够完全了解。

关于科研

 所以我一直在跟同学讲,你得对一个东西发生兴趣,发生兴趣以后你得去钻研,不成功不一定就觉得这就吃亏了。这个不成功永远是你将来可以在上面有新的进步的基础,这是我的经验。

杨振宁曾经谈到一个例子,强调品位对于科学工作的重要性。他说在石溪分校的时候,曾经跟一位只有15岁的年轻研究生谈过,后来这位年轻的学生到普林斯顿去了。杨振宁说他对于这一个年轻学生的前途发展不那么乐观,原因是虽然这个研究生很聪明,问他关于量子力学的内容,他都会回答,可是当杨振宁问起这个学生量子力学问题中哪一个他觉得很妙的时候,这个研究生却讲不出来。杨振宁认为尽管这个学生吸收了很多东西,但是他没有发展出一个好的品位,而这种能够判断科学知识的价值的能力,是杨振宁觉得做科学成不成功最重要的一个条件。

杨振宁:我欣赏数学家的价值观,我赞美数学的优美和力量:它有战术上的技巧与灵活,又有战略上的雄才远虑。而且,奇迹中的奇迹,它的一些美妙的概念竟是支配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

数学思想可达到的严格的精确性,使得许多作者按照这样的一种模式写作,它必定会使得读者感觉像是被关闭在一个很亮的小室之中,在其中每一个细微之处都以同样的炫眼的清澈伸展出来,但是景色却单调平淡。我却喜欢在晴空下的开阔景色,因为它有景象深度,附近由鲜明轮廓确定的大量细节逐渐消失在地平线处。杨振宁说,这一小段叙述非常清楚地表达了外尔在智力上的偏好。这当然也正是杨振宁在智力上的偏好。

 狄拉克是创建20世纪量子力学的伟大物理学家之一。 杨振宁曾经用“秋水文章不染尘”来形容狄拉克不带一点渣滓的干净文章。1997年,杨振宁在一个演讲中引用唐朝诗人高适在《答侯少府》中的诗句“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来描述狄拉克的科学工作。现在物理学界都公认,杨振宁在20世纪的物理学中,是继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以后,同样以优美数学风格的物理工作建立不朽贡献的伟大物理学家。

关于处世

我处人处事都比较简单,不复杂,就是没有很多心思。我喜欢这样的人,所以我就尽量做这样子的人。所以你要问我,也可以说这是我一个基本处人处世的原则吧。

1995年夏天,华人物理学会在广东汕头开会,许多参与这个会议的物理学家都坐同班飞机由香港前往,杨振宁穿着一件短袖衬衫和太太杜致礼坐在后面经济舱中,结果下飞机时坐在前舱的几位重要人物都被接待人员接走了,杨振宁还在后面的队伍中排队。

关于婚姻

杨振宁说:三四十年后,大家一定会认为这是罗曼史。

一个人到了八十多岁,不可能不想到他的生命是有限的,跟一个年纪很轻的人结婚,很深刻的感受是,这个婚姻把自己的生命在某种方式上做了延长。

 假如我没跟翁帆结婚,我会觉得三四十年后的事跟我没关系;现在我知道,三四十年后的事,透过翁帆的生命,与我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翁帆说:“振宁讲过:‘有些事我看不到了,可是再过三四十年,你帮我看’。”

杨振宁:但我的话是有哲理的。人生非常复杂,没有绝对的对与不对。我告诉她,赞成你将来再婚,是年纪大的杨振宁讲的;年纪轻的杨振宁,希望你不再结婚。

关于年龄

杨振宁说,他60岁的那一年,到芝加哥大学参加人类第一个核反应堆运作成功的四十周年纪念会,在那里碰到芝加哥大学时代的老同学沃尔芬斯泰因(Lincoln Wolfenstein)。杨振宁告诉沃尔芬斯泰因说他最近有一个大的发现,沃尔芬斯泰因还以为他在物理上有什么新的创建,结果杨振宁说,他发现了“人生是有限的”。

一点也不错,以他的年岁来看,70岁的杨振宁是令人惊叹的,他不但一直没有老花、近视,没有假牙,甚至还行动轻盈敏捷,可以由一个不太高的讲台跳下来,让旁观的人替他捏一把冷汗。

关于宇宙终极

对于宇宙的结构和宗教的关系,杨振宁说,科学家认识到自然结构有这么多不可思议的奥妙时候的感觉,和最真诚的宗教信仰是很接近的。他认为不论用什么态度来面对宇宙是不是有一个最后主宰的问题,这个问题一直存在。对于这个问题,杨振宁认为是永远不能有最终答案的。

对于物理学最精粹的发展结果,杨振宁认为它们以极浓缩的数学语言,写出了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可以说它们是造物者的诗篇。杨振宁说学物理的人了解了这些诗一样的方程的意义以后,对它们的美的感受是既直接而又十分复杂的。他曾经引用英国诗人布莱克(W. Blake)的一首诗,来说明这些物理方程极端浓缩和包罗万象的特点:    

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菩提

握无穷于掌

刹那即永恒

他又说,这些物理方程式的巨大影响也许可以用蒲柏(A. Pope)的名句来描述:

自然与自然规律为黑暗隐蔽。

上帝说,让牛顿来!一切即臻光明。

杨振宁说,这些都还不够,不能全面说出学物理的人面对这些物理中精粹方程式之美的感受。他说这似乎还缺少一种庄严感,一种神圣感,一种初窥宇宙奥秘的畏惧感。杨振宁说,这中间缺少的,恐怕正是筹建哥德式教堂的建筑师所要歌颂的崇高美、灵魂美、宗教美、最终极的美。

关于成就

杨振宁在35岁就得了诺贝尔奖,但他在95岁接受《人物》采访时说:我觉得得诺贝尔奖对我一生没有极大的影响。因为我对我所做的工作还继续发生兴趣,这个与得不得奖没有关系,而且做到后来,还有一些成绩,这些都与得不得奖是没有关系的。

不过,我自己觉得对于我做学问,对于我做人的态度,没什么影响。

他曾经自我评价,说自己的风格是三分之一来自狄拉克,三分之一来自费米,三分之一来自爱因斯坦。但是当有人问他一生最大贡献的时候,他的答案却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

整理 袁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