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乐嗨翻天|黔东南州稻花鱼品牌宣传与推介活动举行

实习记者:董仁杰 | 2021-11-16 12:08

“捉鱼比赛开始!”口哨响起,全副武装的15名村民跳进稻田,泥水飞溅,左一扑,又一扑……

“加油!”“加油!”稻田里的选手抓得起劲儿,田坎上的观众助威声不绝于耳。

看着到手的鱼儿差点从选手的手里溜走,观战的人急得“干瞪眼”。这是11月16日,记者在黔东南州雷山县稻花鱼品牌宣传与推介活动现场看到的热闹场面。

“要双手一起,反应要快!”一位村民热情地向记者介绍徒手捉稻花鱼的诀窍,恨不得跳下去帮忙。

田里种水稻、水里养肥鱼,鲤鱼习惯稻田生长,喜食稻花,故名“稻花鱼”。黔东南属于高原山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暖风和、雨量充沛、雨热同期。“黔东南稻花鱼在独特的天然环境下生长,捕食的是稻花,所以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黔东南州“酸汤鱼”的主要食材。”雷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李绍雄绍说。

(摄/蔡连素)

 来自雷山县西江村的村民李显莉是第一次下田捉鱼,也是最早到稻田边作准备的。“我的目标就是冲着第一名来,还有200块的奖金呢!”李显莉笑哈哈地说。

夫妻搭配,干活不累。来自雷山县平寨村的宋黔夫妇在比赛选手中尤为显眼,夫妇俩一举一动默契十足,不一会儿就捉了十多条。宋黔说,现在家里只有1亩多稻田,今年收成的稻田鱼就有100多条,不过这些鱼都没舍得拿去卖,全部留着逢年过节吃。

黔东南地区稻田养鱼历史悠久。传统的稻田养鱼方式是稻鱼兼作。每年4-5月份插秧完毕就放入鱼种,待农历7-8月份水稻成熟,就可开水晒田捕鱼。

“目前,全省稻田有300万亩,实施规划稻田综合种养的有280万亩。我们贵州稻田综合种养的最大特点就是生态环境好、水资源好、土壤以及水生物链适合稻谷、鱼、虾、蟹的种养。通过种养,我们的水产品都具有鲜、香、甜的美味口感。”贵州省渔业协会会长李彬说。

(摄/林剑)

推介会上,黔东南州农业农村局局长马新菊介绍了近年来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情况。她说,黔东南州通过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化配套技术的应用,提升稻米和田鱼品质及品牌化经营水平,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充实了老百姓的“钱袋子”。

 2015年,黔东南州提出了“6个100万”工程,依托100万亩稻(荷)鱼生态种养工程(沟溜式稻田养鱼技术)项目,立足于黔东南州悠久的稻田养鱼基础,坚持以种稻为主,种养结合,稳粮增效,建立多种形式的“稻鱼共生、荷鱼共生、稻鳅(虾、蟹等)共生和稻鱼鸭共生”等标准化立体种养模式,大幅度提高稻田综合效益。2020年,全州稻渔综合种养实施规模119.39万亩,产量33028吨,产业带动贫困户3.82万户,15.1万人。

黔东南是“百节之乡”,逢年过节或是有远方的客人到来,鱼是必有的菜肴。当天,与会嘉宾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品尝了鲜美的稻花鱼,彩色糯米饭、鼓藏坨坨肉等苗族特色美食。

“在乡村振兴的开局之年,通过举办稻花鱼丰收节,展示村民们一年来的丰收成果和丰收的喜悦,对于调动全体群众向往致富的积极性、创造性,汇聚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都有着重要意义。但如何持续将丰收的硕果转化为村民实实在在的收入,还需要我们在拓宽销售渠道、打造品牌效应方面做出不懈努力。”贵州省渔业局副局长高敏说。

( 摄/林剑 )

此次活动由黔东南州农业农村局主办,雷山县农业农村局、西江村村委承办。来自于全省水产系统相关单位、西江村当地村民等近百余人参加此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