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凡读字丨谁是“朋”?谁是“友”?

撰稿:一凡 | 2023-07-28 20:54

《论语》开篇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可见,“朋”对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曾经看到一篇散文,这样解释“朋”字:朋者如双月,相照各温馨;单月太凄凉,苍茫不为群。这样解释朋友,似乎很浪漫。但是,放到学术上就讲不通了。

《说文解字》:

朋,古文鳳。象形。鳳飛群鳥從以萬數,故以為朋黨字。

翻译成白话版就是:朋,古文写作“鳳”,像凤的形象。凤高翔时多以万计的鸟群追随,因此用凤翔之形作为“朋党”的“朋”字。

《诗经・小雅》:

既见君子,赐我百朋。

这里的“朋”解释为“朋友”或“党”,又都是讲不通的。那么,到底什么是“朋”呢?

图1:“朋”字的甲骨文

我们来看看甲骨文的“朋”字长啥样(见图1)。右边是一个人,在手臂这个位置打了一个指示符号;左边是两个“串串”,直观地看就是“人在挑选串串”。而这个“串串”,可不是烤羊肉串。

图2:商代“宁朋觚”上的铭文“朋”字

商代很多文字铸在青铜器上,所以比甲古文显得精致。其中,商代“宁朋觚”上的铭文“朋”字(见图2),外形是一根绳的两端,各系着一根贝壳。这个贝壳可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普通贝壳,而是“贝”币,一种先秦时充当原始货币的海贝。

《説文解字》:

貝,海介蟲也。居陸名猋,在水名蜬。象形。古者貨貝而寶龜,周而有泉,至秦廢貝行錢。凡貝之屬皆从貝。

翻译成白话版就是:贝,海洋中带介壳的软体小动物。此种小动物在陆地上叫“猋” [biāo],在水中叫“蜬” [hán]。字形象贝壳的形状。古时候,以贝壳为财富,以龟甲为珍宝。周代(币制)有泉(而不废贝),到了秦朝,废除贝而通行钱。大凡贝的部首都从贝。

司马迁《史记·平准书》中说:“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三等。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贝壳作为货币,一来坚固耐磨,光洁美丽;二来比起龟甲来说便于携带和计算。所以,贝成为我国最古老的货币。著名的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就发现了7000多枚贝,其中,有一枚特大,被考古学家称为“大贝”。而在出土的商朝铜方鼎的铭文中,多次有“朋二百”的记载。无疑,“朋”应该与货币有关系。

王国维《观堂集林·说汪朋》:“殷时玉与贝皆货币也……其用为货币及服饰者,皆小玉小贝而有物焉以系之,所系之见、玉,于玉则谓之理,于贝则谓之朋”。这么说,“朋”是上古时代的货币单位,就像我们今天说的“元”,在甲骨文中简化为连着的两个串的形象(见图3)。

图3:“朋”字甲骨文的多种写法

那“钱串子”怎么会和“朋友”扯上关系呢?

首先,“钱”作为货币,必须有其合法性和权威性,这必然要做到防伪。那么,作为钱币的“贝”就必须是由国家指定的,不是所有的贝都可以当钱用的。其次,还要挑选大小、花纹都一样的贝,把它们串在一起,这样就增加了造假的难度。一个贝壳好找,大小、花纹一样的贝壳配在一起可就难找了。所以,两个一样的贝壳系在一起,就称为“朋”。

再来看“既见君子,赐我百朋。”就可以解释为,(我)约会了意中人,(他)送给我一百朋钱(作为彩礼)。还有《易·损·艾辞》里说的“或益之十朋之龟”。这里的“十朋之龟”就是价值“十朋”的龟。那多少为“一朋”呢?郑玄笺里解说为,“古者货贝,五贝为朋”。崔憬的注里又说,“双贝曰朋”。

综上所述,两个或两个以上一模一样的、连在一起的“贝”就叫做“朋”。也就是说,单个的“贝”是不能为“朋”的,花不出去。由此引申为,两个志向相投的人也可称为“朋”。

这样看来,两个“贝”连在一起才是“朋”。可是,现在的“朋”字怎么变成两个“月”字连在一起了呢?

图4:作为两个志趣相投者的“朋”字的甲骨文写法

为了区别作为货币单位的“朋”和作为两个志趣相投者的“朋”, 古人就在钱串串的旁边加了个“人”(见图4),表示朋友的“朋”字。后来,贝币被废除,铜钱开始流行,作为货币单位的“朋”就慢慢被人忘却了,而朋友的“朋”却深入人心。不过,在文字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朋”字的写法发生了变化(见图5)。

图5:“朋”字的演变

“朋”字说完了,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友”。

《荀子·性恶》:

择良友而友之。

这里,前一个“友”是名词,当朋友讲;后一个“友”是动词,当结交讲。也就是说,要选择好的朋友和他结交。“友”又可分“良”与“不良”,也就是说,“朋”必须和自己一致,而“友”却可以分为好多种。这就是“朋”和“友”的区别。

图6:“友”字的甲骨文

从“友”字的甲骨文看(见图6),是两个方向一致的手,表示相互助力。

图7:“友”字的字体演变

也就是说,任何需要相互合作的情况下都可以结为“友”,比如校友、学友、室友等等。所以,“交友”比“结朋”容易,即使存在着利益矛盾纷争也可以为“友”。而“朋”不行,必须高度一致才可。所以,孔子才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最好的情况是,既是“朋”又是“友”。因此,“朋友”就成为了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