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在线丨2022年艺术创作专家讲座 创作有“文学味、历史感、精神力”的文艺精品

2022-04-14 13:07

近日,贵州文化演艺集团在位于中天会展城8号展馆的省花灯剧院排练厅举办2022年艺术创作专家讲座,邀请到集团艺委会专家陈颂英、沈毅、杨小幸,分别从文化标准、生活标准、创新标准三个方面为集团文艺工作者阐释如何创作出具有“文学味、历史感、精神力”的文艺精品。

《我对中国文化的初浅理解》

——陈颂英

“青年朋友们,你们所熟悉的话剧《此心光明》中引用了孔子的:大道之学,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天地文通》中引用了大唐宰相魏征的:旁听则暗,兼听则明。以及,你们耳熟能详的大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或是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些历史金句,至今依旧闪烁着思想的光芒,滋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

省管专家、集团艺委会专家陈颂英老师在题为《我对中国文化的初浅理解》讲座上,饱含深情地跟文艺工作者们从文化精神、文化自信、文化繁荣三个方面进行了交流。

“文化自信,直接关系到中华文化当代生命和未来岁月。如果我们的青年一代能够接受传统文化的滋润,就一定问增强生命的鲜活度;同样,当代青年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主流,也一定会使中华文化更加丰满充实。文化自信,对贵州人认识自己,尤其重要!”

在阐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化自信后,他鼓励到:“贵州文化演艺集团自成立来,在困难的环境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主旋律,提升正能量,创作出了一大批能体现时代感,突出大众化,富有独创性地艺术作品,特别是在不久公布的第八届贵州文艺政府奖评选中,收获满满。”

“今年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发表80周年。在条件极其艰苦的延安,我们能创作出大型交响乐《黄河大合唱》、民族歌剧《白毛女》等经典作品,我相信,只要具备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我们各家文艺院团,也能立足贵州地域文化特征,抓住时代脉搏,创作出讲述贵州故事的优秀作品。”

 

《深入生活是繁荣文化创作的重要途径》

——沈毅

国家一级导演、中国舞蹈荷花奖评委、集团艺委会专家沈毅老师,则在课堂上给文艺工作者们播放了荷花奖获奖舞蹈作品,通过“解剖麻雀”的方式,细致生动地阐释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至理名言。

2022年春晚,舞蹈《只此青绿》以高级的艺术审美圈粉了全国观众,也引爆了人们对“贩卖文化”的热议。沈毅老师从舞者的头饰来源于《千里江山图》中的山石造型;舞者造型双袖下垂,来源于山的纹理及山间瀑布;舞者们集体慢慢转身来源于行走之人仿佛看到座座山峰迎面而来;舞者们呈现不同造型和体态变化,来源于山峦的层峦叠嶂等等具体的舞蹈语汇,深入浅出的让编导及演员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只此青绿》的编创过程。

“作为一名编创人员,我们要懂得敏锐的用眼去观察事物,用耳去感受事物,用心体会事物的能力,这是由形象思维的训练上升到逻辑思维的过程。”沈毅老师谆谆教导,“人在感受艺术美的时候,得到美的启迪和享受,从而激发人创造美,开拓新事物的美好愿望。所以,无论是音乐还是舞蹈、戏剧、杂技、美术等艺术,都是通过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来再现社会生活的现实图景。”而这一切,都基于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关于文艺作品创新的体会》

——杨小幸

国家一级作曲,贵州省管专家,集团艺委会专家杨小幸老师则从增强创新的意识、找寻创新的规律、磨练创新的本领三个方面跟文艺工作者们交流了文艺作品的创新标准。

“要想创新,就必须先守正。比如说作为贵州的文艺工作者,我们要在贵州民族文化的元素上进行创新,就得先吃透贵州民族文化的深层次内涵。”杨小幸老师跟大家分享了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互联网时代,有很多创作者的采风方式是网上检索,这样真的能挖掘到民族民间的文化瑰宝吗?”

同时提出,荷花奖的获奖舞蹈,从音乐的角度来说,制作者深谙蒙古族的音乐特色和魅力,马头琴、呼麦、蒙古民歌,这些音乐元素都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既给人耳目一新的艺术享受,又让人一听就知道是典型的蒙古族音乐。杨老师还提出,希望各文艺院团的管理层要注重日常积累、素材收集,努力提升视野的广度和审美的高度,因为管理层的理念决定着一个团队能创作出什么水准的作品。

现场近100名编创人员、演员在听了三位专家的专题讲座后,纷纷表示,老艺术家们将从事创作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分享出来,太宝贵太难得,特别感谢老师们的倾囊相授,更是感谢集团创造的这次学习机会。

省杂技团编导徐喆感慨说,讲座对大家的工作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性:“在陈老师的讲课中让我知道了文化资源对地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今后想创作更多的文艺作品宣传贵州特色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贵州!沈老师的授课让我深刻领会了艺术一定要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不落窠臼的时代作品。只有深入了生活,我们才能让艺术高于生活。杨老师的讲课让我明白想要做好文艺创作就一定要多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开拓了视野,才能可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话剧团编剧杨姝说:“陈老师的课题对我们编剧充满了启发作用。特别是以贵州的一系列故事作为特例,最后给出了新时代新贵州的四个新标志:高速平原、中国天眼、山地公园省、贵州路径。我认为是要让我们把创作视野从一些追逐流量的故事转移到贵州本土的特色发展原型故事上面去。只有加深对文化精神的了解,坚定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才能提升我们的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真正走向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对于中国文化,我们应该有认识上的转变、学习上的强调以及认真的践行,对我而言,就是讲好新时代的贵州故事”。

省歌舞剧院舞蹈编剧李柔瑾对于沈毅老师的讲座也有着自己的收获:“沈老师提到艺术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也再次让我们深入思考这两者相互作用的关系,缺一不可。没有生活也就没有了艺术,艺术又是生活的精髓再加工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才能够在生活中发掘出更多的艺术素材,发掘一些新鲜有趣的事物。我将在接来下的采风中认真观察生活,创作出更多群众熟悉认同的舞蹈作品。”

(本文内容来源贵州文化演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