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筱版越剧《梁祝》回归舞台,这一等就是六十年
久违了!绝迹舞台六十年的
竺筱版越剧《梁祝》终于回来了!
“三载同窗情似海,山伯难舍祝英台,相依相伴送下山,又向钱塘道上来……”当熟悉的旋律响起,观众们不约而同小声哼唱起来。7月16日晚,阔别舞台近六十年的竺筱版《梁祝》满载着南越人和南京戏迷的回忆在荔枝大剧院上演,95后青年越剧演员的动情表演,让全场观众和南越老艺术家们看到了经典剧目的青春传承,感动满满。
晚上七点,距离开场还有半个小时,急切的南京戏迷早已三五成群、结伴而至。时隔半个多世纪,他们终于等到了姗姗迟来的南越竺筱版《梁祝》的回归首演。受到疫情影响,这场演出从今年2月14日推迟到7月16日才得以与观众见面,大家十分期待,票房也是一票难求。
南京越剧团《梁祝》老剧照
竺水招饰演梁山伯、筱水招饰演祝英台
“我曾于1961年4月8日,在南京人民大会堂观看了竺、筱、商合作演出的《梁祝》。那时我是南京工学院四年级学生,学院发给我的一张票,真是特别兴奋,会堂内座无虚席,竺大师的表演真是完美至极!竺、筱的楼台会特别动人,让人潸然泪下。”忆起当年,戏迷老王依然兴奋不已。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竺水招、筱水招、商芳臣三位艺术大师的通力合作下,这部《梁祝》曾引爆全国、一时间万人空巷。竺水招唱腔稳重大方,她所饰演的梁山伯儒雅端方,书生气十足,筱水招扮演的祝英台也与众不同,乖巧温婉中透出伶俐聪颖。商芳臣饰演的祝公远,既是严亲又是慈父,唱念吐字坚实、喷口有力。
遗憾的是,斯人已去,这部经典剧目仅有舞台实况录音留存于世。为此,南京市越剧团于去年底启动了复排计划。此次首演,该团最年轻的新生代演员——裘赛琳、庄涵婷、蔡琦琦,三个95后的小姑娘分别以竺派小生、筱派花旦和商派老生应工,挑起了竺筱版《梁祝》的大梁。“你们听,南越那熟悉的感觉又回来了!”从小看着妈妈的《梁祝》长大,脑海中依然印象深刻,如今又看着自己的学生表演,竺小招老师显得尤为激动。
大幕拉开,音乐声起,一身红衣的祝英台带着侍女银心欢快出场了。观众们的心一下子随着英台的身姿满台飞舞,忽而左,忽而右。生动有趣的扑蝶身段,将一位俏皮灵动的少女形象展示得淋漓尽致。“风和日丽花似景,女扮男装出远门,避开邻里亲和戚,瞒过路上相识人……”短短几句唱,已令观众感受到筱水招的影子。“其实对我来说,最难的部分就是开头这段表演,导演要求演出囚鸟出笼的感觉,还有祝英台的俏皮。”庄涵婷告诉记者,她在练习时就不断地琢磨,怎样才算俏皮,又要如何表现囚鸟出笼的感觉。“唱腔方面,袁小云老师给了我很大帮助,她几乎是一字一句帮我抠唱,从咬字到发音再到小腔的处理。”庄涵婷表示,自己很荣幸刚毕业进团就能主演《梁祝》这一经典大戏,但同时也很紧张。
同样也很紧张的是饰演梁山伯的竺派小生裘赛琳。作为竺派最小的弟子,她表示能主演太先生的经典代表作而倍感压力。经过半年多时间,跟着竺小招老师学戏抠戏,她对竺派艺术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对梁山伯这个人物有了更深的理解。《回十八》是全剧颇为出彩的一段,这段讲述了梁山伯经师母做媒得知同窗三载的祝英台,竟是女子装扮,故而欣喜万分,急匆匆离开书院,往祝英台府上拜访求婚。为了表达梁山伯内心的欢喜和行路的急切,导演特意新编了几个“小动作”,全部借助水袖和台步来表现。舞台上,梁山伯一圈一圈跑着圆场,又惊又喜地回忆着当初:三年来他与英台朝夕相处,发现她有女子才有的耳环痕,却没想到她真是个女孩子;十八相送时祝英台说了那么多比喻,自己却像呆头鹅一样都没听懂,实在是可笑。此时的梁山伯,水袖翻飞,步履急切,那种恨不得肋生双翅飞到心上人身边的心情,呼之欲出,让观众忍俊不止。
裘赛琳在《楼台会》《山伯临终》两场戏中的大段唱腔声情并茂、一气呵成,竺派韵味十足,令人称道。就连竺小招老师也夸她“大有进步,表演和唱腔都上了一个台阶”。竺老师说,团里对裘赛琳等年轻演员寄予厚望,疫情期间,虽然越剧团不能演出,但正好给她们一个磨练的机会,使她们在台上的呈现更加娴熟。
另一位以唱腔征服了全场观众的就是饰演英台父亲的老生演员蔡琦琦。祝公远甫一开嗓,那韵味醇厚的商派,就立刻博得了全场喝彩。商派苍劲有力的声腔特色,在越剧老生流派中具有很高的辨识度,蔡琦琦在南越商派高徒的点拨下,将这位既是严亲又是慈父的祝公远演绎得大方得体,惟妙惟肖,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南京市越剧团团长杨庆锦说:“将六十年前的经典剧目传承下来,由年青人演出,我们充分考虑了如何适应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在舞美、灯光、服装、造型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创新,但是唱腔和剧情依然坚持继承经典。”观众们发现,由南艺教授谢子华改编设计的唱腔,不仅有传统韵味,还很时尚动听。尤其是他原创的幕间伴唱部分,充分体现出南越一贯的悦耳风格,且十分贴近剧情,起到了烘托氛围,带动情节起承转合的作用。
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下来,青年演员们将最具南越特色的流派唱腔原汁原味地传承再现,又以青春本色出演,收获了满场感动。戏迷知秋说:“坐在剧场里,听着老腔老调,我有一种久违了的亲切感。这是南越的《梁祝》,是属于南越特有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