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墙到旗袍:在云峰八寨,屯堡历史鲜活地走进当代
有网友说,安顺的每一座屯堡村落都是真人CS巷战的极佳实景。那么八个屯堡村落,彼此呼应的超强阵容,又会带来怎么样的体验?一群法国志愿者,为什么来到安顺屯堡参与修复古村落?这场建筑遗产跨国保护行动的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一位刚毕业两年的大学生,竟让延续几百年的屯堡大袖子神奇变身为曼妙旗袍,她是怎么做到的?今天带你来到贵州,走进安顺云峰八寨,一起探访年轻的屯堡人如何坚守又如何创新。
为了起到驿道护卫和军事防御的作用,安顺屯堡人集群而居,他们不仅以村落为单位,甚至还进行村落之间的联盟。云峰八寨就是8个村寨组成的联盟简称,它方圆有11平方公里,包括云山屯、雷屯、本寨、小山寨、吴屯等8个村子。八寨发布有序,疏密得当。既可以各自为战,又能够彼此为援,堪称军事防御体系的杰作。
“我今年61岁,学石雕手艺已快50年了,我爷爷是屯堡方圆百里有名的石雕手艺人。还在读书的时候,爷爷就让我跟他学习。从20多岁开始,我正式以石雕业为主,除了练熟爷爷传授的技巧,我还自学素描,经常观摩图画,将绘画的技法也融入石雕当中。”屯堡石雕工匠鲍吉刚说。
在拐弯抹角的巷道里常常会看到这样的高宅大院,随处可见精美的垂花门楼,精致的隔扇门窗,精心设计的院落布局,精工细作的石雕装饰,仿佛已经身在明朝。然而历经几百年风雨冲刷,再坚固的堡垒也难免成为断壁残垣。这些年因为一批年轻人的出现,一些情景开始改变。
屯堡建筑维修项目(屯堡工作营)发起人越剑说:“我是城市更新中从事建筑设计的建筑师,2014年,我发起成立贵州城乡遗产保护志愿者屯堡工作营,从修缮老建筑入手,借助当地匠师和志愿者的力量,进行传统技艺传习。以点带面,激活乡土建筑遗产保护。使屯堡村落能够留住手艺,留住人。”
“我是2006年来到屯堡,那时候还在贵州大学做客座老师,然后就带着学生在这里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教学。修缮整个本寨里面最大的一个碉楼,也是制式最高的碉楼。我们工作主要是修补屋顶的漏水和它的增加窗扇结构,4层楼,一层16平方米。”越剑说。
云峰八寨既有战墙、碉楼、建楼等军事防御建筑,又有江南民居风格的四合院巷巷相通,户户相连,堪称冷兵器时代的最后堡垒。
因为独特的地势,天险的庇护,云山屯成为因躲避匪患动乱而较晚兴起的聚落,今天随着老建筑的修复和旅游开发,全长1000多米的明清一条街,仿佛开始从沉睡中苏醒。从2014年到2024年在本寨和云山屯,越剑带领修缮团队修复了几十栋老房子,他还推出了屯堡乡村守护人计划,城市人帮助“原住民”修复文化遗产,使其可以活化利用,大家共同成为乡村守护人。
十年来,200多名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肤色,但都有着共同的愿景情怀的志愿者,来到这里参与屯堡老房子的修缮。
屯堡旗袍设计师凌雨说:“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屯堡人,我从小就喜欢屯堡服饰,长大后却发现年轻人都很少穿它。也许是屯堡服饰的款式固化,穿法也繁琐耗时,不太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和生活节奏。我简化了传统屯堡服饰的穿法,同时也将它的一些元素融入中式旗袍,设计出了屯堡旗袍这个新品。穿着简便,又符合现代审美,才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屯堡服饰。”
经过几年的摸索和调整,凌雨出品的屯堡旗袍越来越受到屯堡嬢嬢和小姐姐们的喜爱,成为她们的日常装备和拍照新宠。
如果说服饰是流动的风景,那么建筑是凝固的史诗。屯堡传统服饰和老建筑是屯堡人鲜明独特而又具体可感的文化标识。越剑所坚守的屯堡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为屯堡文化遗产保护和遗产价值重现探索了宝贵的方法和路径;凌雨把传统屯堡服饰元素融入中式旗袍的创意,为屯堡文化传承开辟了新的空间和可能。云峰八寨,当年明月依旧在,山里江南,何处不见彩云归。
实习生胡蓉蓉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