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守护黔东北最美森林,打造生态旅游康养目的地

文体旅事业部 | 2022-12-15 19:05

贵州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守护黔东北最美森林,打造生态旅游康养目的地

佛顶山位于贵州省东北部、石阡县西南部,东邻镇远县,南靠施秉,西接余庆,地跨铜仁、黔东南和遵义3个市州4个县,主峰位于石阡县境内,海拔高达1869.3米,是连接武陵山脉与苗岭山脉的重要生物基因扩散廊道。

2016年国务院批准佛顶山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5200公顷,属“生态系统”类别中的“森林类型”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原生性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

佛顶山是一个植物王国:因注重对原生植被的保护,佛顶山的植被类型丰富、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高达90%以上,根据保护区第二次科学考察成果,共记录各类物种3198种。资源中,列为国家珍稀、濒危重点保护植物有16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珙桐、柏乐树(现为二级)、红豆杉、南方红豆杉、和硬叶蔸兰;二级保护植物11种,有柔毛油杉、花榈木、榉木、伞花木、鹅掌揪、楠木等。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有穗花杉、柔毛油杉、闽楠、金钱槭、白辛树、伞花木、木瓜红等19种。被喻为“植物活化石”的珙桐、又名鸽子树,有500多株,是珙桐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佛顶山上一株上千年的“杉木王”由于饱经沧桑,阅历丰富,具有反应生境变化的年轮,对研究古气候、古地质、古植被等都具有重要的科考价值。

佛顶山是一个动物乐园: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和复杂多样的生境类型,为野生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良好的栖息环境,动物资源十分丰富。保护区内已查明的脊椎动物有29目77科291种。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2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豹和林麝、白颈长尾雉等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大鲵、红腹锦鸡、白冠长尾雉、豹猫、鬣羚、斑羚等29种。

佛顶山是一个绿色水库:佛顶山位于长江中上游,是乌江重要支流龙川河、余庆河的河源区。这片贵州东部重要的水源涵养林,每年调蓄量高达1.8亿立方米以上。林间溪流交错、汇水成河,时而峡谷幽深、时而飞瀑高悬,婉如一座永远不会干涸的绿色水塔,源源不断地为下游生产生活提供用水屏障。

佛顶山自然景观神奇秀丽:佛顶山峰峰相连、直插云霄。山上云雾缭绕、气象万千,婉如人间仙境;下山河谷平坦、民居古朴,仿佛世外桃源。春天山花烂漫,万亩杜鹃争奇斗艳;夏天满目苍翠,百鸟争鸣;秋天叠翠流金、层林尽染;冬天,银装素裹。早在2009年,佛顶山已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推选为“中国十大非著名山峰”。

佛顶山民族文化古朴浓郁:居住在佛顶山脚下的仡佬族,是贵州最早的原住民之一,民族文化浓郁、建筑风格迥异,至今保存着“拜树为父、敬鸟为神”的神秘传统。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都要举办盛大的“敬雀节”来祭祀拯救他们祖先的葫芦神鹰。仡佬族“敬雀节”传承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朴素生态文明理念,已被列为贵州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佛顶山村已被授予“中国爱鸟第一村”。

佛顶山红色文化厚重:《长征》一书第一章就是“突出重围”,讲述的便是发生在佛顶山的甘溪战役。1934年10月,红六军团作为中央主力红军的先遣队,在佛顶山下与数倍于己的国民党湘、桂、黔军展开殊死搏斗,后来发生了困牛山100名红军集体跳崖的千古壮举。甘溪遭遇战十分惨烈,经此一役,红六军团从出发前的9700人,减员至仅存3300人。如今,佛顶山已成为一个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保护与开发并重。佛顶山自然保护区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生态保护和社区发展工作,专门成立了社会发展和旅游科。为减少社区群众生产生活对佛顶山森林资源的依赖,保护区管理局谋划扶持社区发展民族生态旅游,帮助群众实现低碳发展。如今,佛顶山周边的几个社区,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受益的群众开始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性。

在石阡县委县政府提出高质量发展的指引下,贵州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全体干部职工正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克难攻坚,创新发展,科学描绘着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蓝图。

“在守护好黔东北这片最美森林的同时,我们将依托这颗璀璨绿宝石的生态资源,结合石阡县厚重的历史、民俗及红色文化,以温泉+生态等优势,努力把佛顶山保护区建设成为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贵州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孙传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