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戊午卜其雨牛胛骨卜辞

新华网客户端 | 2022-05-09 16:29

汉字是迄今为止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早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中就有刻画符号,龙山文化晚期的陶寺遗址又出现了朱书文字。到商代,甲骨文的发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走向成熟。由于这些文字是刻在龟甲、兽骨上,所以人们称为“甲骨文”。1899年甲骨文发现至今,所出土15万片以上的甲骨文,是商朝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研究商代历史文化的第一手文字资料。

1899年,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在“龙骨”上面发现刻有行列整齐的文字,成为第一个鉴定、购藏甲骨文的人,避免了甲骨文被作为龙骨入药吃掉的厄运和破坏,同时出土“龙骨”的安阳小屯村也开始被世人熟知。安阳市甲骨文的发现地,出土甲骨数量客观,内容丰富。

安阳博物馆藏甲骨卜辞中甲、骨均有,且大都文字清晰,内容涉及祭祀、军事、田猎、出行、农业、疾病、气象、旬夕等商代社会的诸多方面,对研究商代历史等有重要价值。

商戊午卜其雨牛胛骨卜辞,残长22厘米,宽9.5厘米,1973年出土于安阳市小屯南地。该卜辞为牛胛骨,骨臼、外缘、骨扇等部分残缺,正面卜辞3组共19个字,出土时未有涂朱。内容为“(1)戊午卜:今日戊,王其田,不雨?吉;(2)其雨?吉;(3)…戊,不逃(延)雨?”。该卜辞中“戊午”为商代天干地支纪日法,是指时间;“王其”,是指“往于”;“田”,是指“田猎”;“延雨”是指雨情延绵。这是一片占卜商王田猎天气的甲骨卜辞。意思是:戊午这一天进行占卜。卜问:今天的戊时要前去田猎,会不会下雨,结果是吉;再一次问:下雨吗?结果仍然是吉;第三次问:戊时不会雨情延绵不断吧?“田猎”是历代商王经常性的活动之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崇尚神权的商王,经常通过占卜以决定国家大事和自己的行止。占卜完毕后,把所问之事的结果用刀刻在甲骨之上。

商人重视观测气象,因为风云变化直接影响着祭祀、征伐、农耕、田猎等活动。甲骨文中保存不少关于风、云、雾、雨、雷、雪、阴的气象资料。甲骨文中很多文字记录了先民们对大自然的探索,与华夏农耕文明同时代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相继消亡,历史的尘埃把他们葬入远古的岁月,独有华夏文明得以延续发展,这是人们适应气候变化、追求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古老的文字承载了先民的智慧,也给予了我们启示。

甲骨文所用牛肩胛骨,大多是商人用牛祭祀以后,把祭祀牛牲之肩胛骨保存下来,以供作占卜的卜材之用。占卜用的牛肩胛骨,可能多为在殷都当地所筹集。1928年第一次科学发掘殷墟时,曾发现“未经切错削治之大兽骨也。吾人得此等骨料之多,可数百斤”。牛肩胛骨原料当有专门的存贮场所,1973年小屯南地窖穴H99曾出土未经加工的牛肩胛骨31版,此灰坑当是为专门贮存骨料之用。

甲骨文在汉字漫长的发展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现代汉字的鼻祖是当之无愧的。甲骨文具有一定体系并有比较严密的规律,刻划精湛,内容丰富,对中国古文字研究有重要作用,记录和反映了商代历史,也是一部重要的文献资料。

(来源:新华网客户端-安阳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