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村二组、三组
布依文化古寨
四周林木茂盛;陇西田坝位于正前方。村庄依山傍水,群山环抱,水源丰富,泉水清澈,溪流潺潺,植皮覆盖率高,空气清新,气候宜人,陇西二、三组总用地32.38公顷,呈不规则形态,村寨为民居相对集中的自然村寨。这里主要居住着布依族,村寨依山傍水,寨前田畴交错,河溪环绕,河岸便岸柳成行,有着别致的田园风光;村容整洁,民风淳朴,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并且距离县城直线14公里,所属地域交通便利,仙西公路穿村而过,具有旅游开发潜力。民居建筑错落有致,良田阡陌纵横,诗意融融,住房多用木料装修,屋顶盖瓦,均有矮墙围起的院落;部分院落受地形限制较小,建筑为传统“干栏”式建筑,由于陇西村地处亚热带和温带,雨量充沛,古时森林密布,常有虫蛇猛兽出没,营造“干栏”楼后,居室脱离地面,人居其上,即可避免虫蛇猛兽之害,又避免南方雨量多时的气候所产生的潮湿和瘴气对人体的有害影响。目前传统住宅还有80户,主体结构保存尚好的房屋还有68户,寨中有中间街、石板街、村落房屋建设主要为石木结构、木结构、石结构三种样式;建筑过程中砌石成墙,墙体无泥土凝固,木架房梁,石板为盖,在没有钢筋水泥的年代建造的房屋保存至今相对完好。
自然环境
陇西二、三组规划总用地32.38公顷,呈不规则形态,村寨为民居相对集中的自然村寨。四周林木茂盛;陇西田坝位于正前方。村庄内部环境现状:依山傍水,群山环抱,水源丰富,泉水清澈,溪流潺潺,植皮覆盖率高,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村容整洁,民风淳朴,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村庄外部环境现状:距离县城直线14公里,所属地域交通便利,仙西公路穿村而过。村容整洁,风景秀丽,民风淳朴、水资源丰富(有百年老井龙潭、陇西河流),自然环境十分优越。民居建筑错落有致,良田阡陌纵横,诗意融融,具有旅游开发潜力。地质地貌:丘陵与山地相间的喀斯特山地为主,气候宜人 ,光照充足,树林茂密,亲近宜人。自然条件: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交替明显,年平均气温14.4℃~19.7℃,年平均降水量为1410.1毫米,土壤PH值在5.5~6.5之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年无霜期300天以上,植被较好,森林灌木林覆盖率达70%。
风景名胜
甘龙潭水井是自然形成,大约在村落建成时就已经存在并使用,其水流还汇入陇西河,为陇西村村民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助力。现在甘龙潭已经被列为陇西村饮用水水源并加以保护,其水质也仍然干净清澈,为陇西村提供水源至今。
文物古迹
石拱门约莫修建于清朝时期,最初作为院门起到防卫的作用,后来此处院落设立的私塾破败后,石拱门失去了原本的防卫作用,更多的是一种观赏价值。但是石拱门作为陇西教育的一个见证,至今仍具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意义。
清碑石刻位于村寨中心,靠近古庙,上面文字清洗记载为嘉庆年间所雕刻,至今保存尚且完好,只是少部分文字已风化。
村落格局
陇西二、三组的街巷格局基本上按照明代“天地三才阵”布局,正中央为中间街,两侧为古街巷;选址讲究风水堪舆靠山不近山,临水(陇西河)不傍水,地势干燥,视野开阔,水源方便。左右有大山(屯山、乌泥坡)“关拦”,符合“一沟水,一拳山,左青龙,右白虎”,“山管人丁水管财”的五行学说要求。所以陇西二、三组背靠后山,南北朝向,常年云雾缭绕,早晨,当太阳从东方升起,光芒万丈时,陇西二、三组就沐浴在一片紫气东来之中。
建村智慧
陇西村选址讲究风水堪舆靠山不近山,临水(陇西河)不傍水,地势干燥,视野开阔,水源方便。左右有大山(屯山、乌泥坡)“关拦”,符合“一沟水,一拳山,左青龙,右白虎”,“山管人丁水管财”的五行学说要求。
节庆活动
三月三即清明节,主要是扫墓、扫寨。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到自己族宗的坟山上修坟铲草、挂纸,缅怀祖宗。 四月八,“四月八”这天牛要休息一天,其意是耕牛一年耕作辛苦,以示慰劳,每家杀一只鸡,有猪腿的煨猪腿,做黄、白、黑三种糯米饭祭祖。还要为孩子准备花饭箩送糯米饭上山看牛、读书,所有好吃的都要留给孩子送饭。
中元节:七月半(七月十五),秋天的开始,家家户户都会用糯米制成米花、米线供奉祖宗,意在来年丰收。年轻人会去赶秋桥、唱山歌。并且会买特定的纸皮和冥币,用纸皮将冥币包成小本状,在中元节当天烧给死去的亲人。
祭祀崇礼
清明节祭祀:拿鸡一只,重量为两斤半,不足两斤半的,按当时市场的价补足两斤半的钱,超过两斤半的,按当时市场的价退给买鸡的户主,每人交拿黄豆半斤,油每人一两,用的香、蜡、纸、炮竹,清明节前十天,户主二至三人商量后决定。 从长房开始,轮班祭祖上坟,酒、米、柴、盐、辣子全部由轮班户主承担。做豆腐做饭大家负责,祭祖上坟青年人负责,永远照此为理。
地方方言
陇西村的方言为布依语,声母有单纯的、腭化的和唇化的。韵母由元音或元音加韵尾组成。元音有长短对立,韵尾有i、u、噜、m、n、嬜、p、t、k等。音节由声母、韵母、声调组成。多数地区有两个促声调,音节以-p、-t、-k结尾;有 6个舒声调,音节以元音或鼻音结尾。现在村里面大部分人仍然会使用方言交流。但由于现代化的发展,人们与外界的交流更加频繁,所以也说本地话。
特色文化
丢花包: 丢花包是居住在贵州的布依族青年男女最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一种独特的社交方式。通过丢花包,他们可以各自选择自己满意的对象来谈恋爱,称为“浪哨”。在浪哨中如果双方情意相投,便可结成终身伴侣。
每年农历新春佳节,从正月初一到三十的一个月里,各寨的年轻人都要走村串寨,寻找姑娘丢花包。
在丢花包节日,布依族姑娘们打扮得格外漂亮,小伙子们也身穿新衣裳,吹着树笛,弹着月琴,高高兴兴地来到花场上,举行别具风趣的丢包活动。开始丢包时,青年男女各站一排,相距十余米,互向异性投掷,一会儿只见空中彩袋飞舞,场面热闹。渐渐地,花包不是随意抛玩,而是只向自己爱慕的对象投去,对方也愿多向自己投掷,就是有情意的表示。
花包过肩时可以不接,如果不过肩而没有接住,给对方一件礼品,银簪、项圈、手镯、戒指等均可,这些礼品便是爱情的信物。丢花包后可以相邀幽会,借以互相了解加深感情。后来,根据时间的积累,熟悉丢花包的人越来越多,就把其编成了舞蹈,形成了丢花包舞。
美食物产
桐叶粑
桐叶粑粑,原名蒿菜粑。是陇西村一种特色传统小吃,主要在中元节与中秋节时吃,逢年过节必备品。
米花糖
米花糖是陇西村的一种传统小吃,在过节和赶集时常见,该小吃香甜可口,具有米花清香
传统建筑
罗洪胜民居
结构类型 : 其他
民族 : 布依族
始建于1980年左右,总占地面积17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平方米。位于村寨中部,外墙结构为石块,屋顶也是石片加盖的。总共三层,下层为牲畜养殖圈,一层是日常住房,二层是囤放粮食和杂物的阁楼。
吴安全民居
结构类型 : 其他
民族 : 布依族
始建于民国时期,总占地面积12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90平方米位于村寨北部偏东,南北朝向,典型布依民居,石木结构,侧面、后面为石墙,前面为木制墙体,屋面为石板,保存较好,现还有人居住。
卢清政
结构类型 : 其他
民族 : 布依族
始建于清朝,总占地面积23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平方米,位于村寨中部,南北朝向,典型布依族三合院组合,石木结构,四周墙体为石制,屋面为石板,干栏式建构,保存较好,现无人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