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国 献礼新中国70周年华诞”优秀征文选登|芝麻开花幸福好日子
离开暗流两年多了,却难以忘记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它们如同暗流淳朴的父老乡亲一样,时刻牵动着我的心。
大学毕业,我通过考试来到暗流镇镇幼儿园上班,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那些年的暗流,坐车到卫城,还要再坐一段路程的面包车,或者打摩的,才到达暗流镇上。路是泥巴路,下雨天泥泞不堪,天晴少雨的时候,车一过,往往尘土飞扬。远离家乡,初来乍到,面对陌生的环境,苍莽的群山,背井离乡的我,老实说,内心是有些诚惶诚恐的,甚至怀疑过自己当初的选择。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我渐渐进入工作状态,并热爱上了暗流这个地方。
作为清镇市北部一个欠开发的乡镇,暗流完好地保留了乡村的纯美风光,一年四季风景如画,在我的眼里,这是如世外桃源般的存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像中国很多乡镇一样,暗流这片土地上生活着淳朴善良的人民。长期的闭塞和欠开发,导致暗流的农村普遍贫穷落后。在全民参与脱贫攻坚大行动中,暗流镇幼儿园也承担着学龄前留守儿童的调查联系工作,每个幼儿园老师都有一对一结对帮扶的任务。我曾经联系过几户人家,他们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有一个叫刘星的小朋友,聪明懂事,大冬天还穿着破旧的单衣,磨破了底的运动鞋都还在穿,小脸被冻得通红。通过家庭走访,我们发现,他爸爸妈妈在外面打工,跟着年迈的无劳动能力的爷爷一起生活,家庭无稳定收入,生活相当拮据,我们给他买了新鞋子和新衣服,他则报以害羞的微笑和发自内心的喜悦。一个人带着孙子生活的陈大妈,儿子不务正业,常年在外游荡,儿媳妇离家出走不知去向,但还是节衣缩食把孙子送进幼儿园学习,我们去她家家访,发现她家里面除了生活必备的锅碗等,再没有其他家具,甚是寒酸。我们临走时,陈大妈硬要塞给我们几个鸡蛋,真诚地说家里什么都拿不出手,要感谢党和国家的关怀,叫我们一定要收下。看到我们执意不收,大妈又拿起桌子上的包谷米花,叫我们带在路上吃。大妈的热情让我们很感动。这些淳朴的乡民,时刻提醒着鞭策着我们,要把手上的工作干得更好。
近年来,黔贵大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暗流确定了农业产业发展和旅游景区开发的“双定位”,以农村“三变”改革、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重点发展以辣椒种植为主,中药材、经果林等特色种植和肉鸡、生猪、肉牛等特色养殖为辅的产业模式,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效益凸显,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发生很大变化,农民收入不断提高,腰包鼓了起来,逐步撕下了贫困的标签。前不久,我接到一个电话,是小刘星打来的。他说,他已经上二年级了,柏油路修到了家门口,爸爸妈妈已从外省回家来发展产业,再也不出去打工了,家里种植的李子成熟了,欢迎我有时间回去摘。从小刘星家长口中,我亦得知,陈大妈用家里几亩土地参与了土地流转,每年可以通过股权分红拿到一笔不少的钱,村里给她安排了保洁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足以让祖孙二人衣食无忧。
听了小刘星带来的好消息,我由衷地替他们感到高兴。通过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中国千千万万的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让老百姓的生活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芝麻开花节节高”。小刘星,一个衣不蔽体的孩子;陈大妈,一位家徒四壁的老人,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脱贫攻坚政策的关怀下,都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是我亲眼见到的,脱贫攻坚成果在清镇市乃至黔贵大地上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