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荔枝、眉山泡菜,保山咖啡…“宝藏产品”变增收致富“大产业”!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做好产业关键是要因地制宜、立足本地实际找好发力点。近几年不少地方在完善产业链上下足功夫,路子越走越宽,农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像茂名荔枝、眉山泡菜、保山咖啡等,当地在品种改良上做文章,从完善产业链中要到了效益。
千年荔枝焕新颜,小果子撑起大产业
广东是国内的荔枝大省,产量大约占到了全国的一半。茂名高州的荔枝种植历史悠久,一家荔枝特色种植园里,现存500年以上树龄的荔枝树39棵,其中1300年以上的9棵,是我国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古荔园之一,被誉为“活的荔枝博物馆”。
荔枝种植大户林常珍原来只种了十来亩荔枝,这几年逐渐扩展到了300亩。一方面,这依赖于当地政府免费派技术员过来进行示范培训;另一方面,当地的电商平台提升了荔枝的销售量。
从2020年起,高州市为了发展电商,定期举办电商销售培训讲座,帮助年轻人学习拓展电商、直播带货,此前的销售困境一下子得到了缓解。
2022年,高州全市荔枝年产量超20万吨,其中网上销售占比达到35%,今年高州预计荔枝产量达到23万吨,为了惠及更多的中小农户,当地政府部门正在跟物流公司谈判。
除了茂名高州,近年来,在广东多地,如东莞、湛江市遂溪县、广州的增城等,荔枝产业化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今年,广东荔枝种植面积约400万亩,预计产量约179万吨。
年入230亿元,小泡菜做成大产业
在四川眉山,人们喜欢做泡菜、吃泡菜、琢磨泡菜。流传千年的泡菜已成为眉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世纪八十年代,眉山泡菜产业开始起步。如今,眉山的泡菜产量已占全省一半、全国三分之一的市场,成为中国泡菜之乡。凭借“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眉山全市现在发展了40多万亩的蔬菜原料基地。
在眉山泡菜产业园区,蔬菜被深加工成泡菜、预制菜、调料等各类产品。产业链也不断延伸,涵盖生产、运输、包装、电商、旅游、餐饮、科研等,最终把泡菜从小手艺变成了大产业。
为了开拓更大的市场,眉山决定走出国门。2020年11月,眉山率先牵头制定了首个泡菜行业国际标准,这也是我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框架下制定的第6个食品标准。2022年,眉山泡菜年销售收入达到230亿元,助力全市20多万农户致富奔小康。
精品咖啡走出特色路,百种产品销售额破2亿元
被称为“中国咖啡第一村”的云南保山新寨村拥有全国唯一上万亩连片的咖啡地,95%的农户都种咖啡。过去受市场波动影响,价格低时甚至不能保本,曾经一度影响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
如何打破低价魔咒?答案是精品咖啡。所谓精品咖啡,指的是种植、采摘和加工工艺均达到严格标准的咖啡豆。精品咖啡不同于普通咖啡,它受国际咖啡期货市场的影响小,不仅价格远超普通咖啡,而且市场需求旺盛。
保山人走精品咖啡之路是有底气和实力的。因为这里在高黎贡山脚下,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热、土质肥沃,是世界著名黄金咖啡种植带。
另外,国内的咖啡消费正在以每年15%的惊人速度增长,远超全球2%的平均增速,预计2025年国内市场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
现在保山越来越多的咖农选择种精品咖啡。保山一家深加工企业也把精品咖啡作为核心产品,把咖啡豆的瑕疵率从入库的2%降到了2‰。在精品咖啡豆的基础上,推出了烘焙豆、冻干粉、挂耳咖啡等上百种产品,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
走精品化路线,不仅让企业发展了,而且也带动更多咖农种植精品咖啡。如今,保山全市的咖啡精品化率从不到10%上升到40%以上,带动咖农5万余人,人均收入4000元。
在保山,咖啡不仅是一种饮品,还是休闲产业的载体。目前,在保山有17家以咖啡为主题的产业文化园,其中5家是省级精品咖啡庄园,年收入近亿元。保山市有7万多人从事咖啡产业,咖啡产业综合产值达40多亿元。保山精品咖啡产业园也在建设中,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工业产值1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