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正当黔系列报道——贵州水稻制种产业发展蹄疾步稳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建设国家种子基地是实施粮食安全战略的关键。
作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大县,2021年以来,岑巩依托农业农村部制种大县奖补资金、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农业项目资金、省级种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全面推进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
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已有47年历史,是全省唯一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是贵州水稻制种金质招牌,位列全国制种大县第一梯队。近三年制种面积稳定在3万亩以上,年生产稻种700万公斤以上,可满足700万亩以上大田水稻用种需求。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岑巩县水稻制种持续得到上级农业农村部门的肯定和支持,陆续被评为“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2022年岑巩水稻制种面积3.55万亩,占全省的88.7%;生产种子782万公斤,同比增长11.43%;产值2.06亿元。
品种推广情况。为调整优化基地品种结构,岑巩县立足于当前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机遇,积极落实县企合作工程。2020年引进国家水稻种业强优势阵型企业——广西兆和种业公司,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大力推广种植“网红爆款”“又香优”系列优势品种,优化制种空间布局。2022年又香优系列品种制种面积达1.2万亩。2023年已落实又香优系列优势品种制种面积2万亩,落实推广又香优系列水稻种植面积1.8万亩。
制种研发情况。近年来,岑巩县深化与中国水稻研究所、贵州省农科院、贵州大学等科研院所交流合作,组建了“朱速松专家工作站”“科县”“校企”等合作平台,全面推动“思州稻种”研发检测技术攻关。目前,岑巩县本土制种企业与贵州省水稻研究所合作选育的“广8优35”“广8优198”两个品种已通过贵州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取得了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B证,共建育种科研基地30余亩,完成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2个企业联合体区试3组38个品种,新品种不育系异交能力技术研究28个、提纯保纯配套技术研究36个,亲本适应性技术研究60个、新品种品比218个、生产试验组合76个品种、科研小制种154个。今年3月,岑巩县与中国水稻研究签订了种业战略合作协议。同时,聘任胡培松院士担任岑巩县种业发展顾问,在水稻品种选育、关键技术研究基地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开展深度合作。
制种备种情况。截止目前,化肥储备量0.43万吨,农药储备量36.3吨,农膜储备量280吨,水稻亲本储备量114吨。经初步调查,现各农资批发商及零售商的化肥、农药等农资储备充足,同时,制种企业亲本种子供应充足,基本满足制种生产需求。
一年之计在于春,做好水稻制种春耕生产工作对于确保全年种子丰收至关重要,今年来,岑巩县紧扣时令,紧抓“安排部署、服务管理、农资筹备、基地建设”四个方面,全力做好水稻制种产业发展工作。
安排部署到位。为高质量抓好水稻制种产业发展工作,全县做到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持续加强基地规划布局、基地建设管理调度,锚定发展水稻制种3.8万亩目标,持续推动制种基地统一土地流转工作,将水稻制种目标任务及时安排到镇,将面积落实到田到户到人,建立土地流转台账,实行上图管理。目前,全县已落实水稻制种面积3.8万亩,其中土地统一流转3.74万亩,完成父本播种3.75万亩。
服务管理到位。为更好地服务群众,岑巩县以提升农技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着力点,将农技人员分组分片包保,深入田间地头对水稻制种生产工作开展专业指导,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和惠农政策宣传,发放农业病虫害防宣传资料等,切实提高群众科技素质,及时解决水稻制种产业发展中的难题和问题。今年来,开展水稻制种技术培训3次,培训200余人,提供技术咨询服务220余次。
农资筹备到位。围绕水稻制种生产,对县辖区内制种亲本需求和供销点的农药、化肥、农膜等进行摸排,确保储备到位,同时严防农资下乡“忽悠团”、上门推销式无证经营、违规禁限用农兽药及走村串寨兜售不合格肥料等违法违规行为,累计出动230人次,发放肥料农药购买告知书3000余份。据统计,岑巩县今年制种亲本种子需求量114吨,目前储备充足,种源稳定。
基地建设到位。利用农闲时节,抢抓制种基地沟渠、机耕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农田水利“毛细血管”,让“旱改水”片区的农田变“良田”,确保水稻制种面积有序扩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23年,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和杂交水稻“育繁推”一体化建设等项目资金3452万元,在全县10个乡镇40个行政村实施水稻制种基地补短板项目,新建灌溉渠33千米,新建排水沟3.7千米,维修渠道445千米,新建机耕道长4.7千米,新建取水堰14座,新建挡土墙长477米,覆盖制种面积2.5万亩,其中新增制种面积0.25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