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好农村路”获奖作品展播丨1号公路从我家门前过
堂妹婚礼,邀我们娘家堂兄弟姐妹一同前往她夫家吃喜酒,一来是我们侗家人送女孩出嫁之礼数,二来是随行送亲壮娘家“声威”。
“山水连姻缘一路牵,同路人花开并蒂莲。”这是我送给堂妹新婚的祝词。
堂妹夫家在“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中段的乐里镇,而我们家则在古州三宝侗寨的口寨村。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妥妥的是从我们家门前穿村而过。
乐里镇的居民大多是侗族,妹夫家就住在乐里镇上一条小巷边,家境算不上殷实,但也有些资财。那幢小洋楼,加上底楼用作门店出租,生活也算得上过“小康”了。
小康人家,多少是重视文化传家的。妹夫在家人的培养下,读了大学,当了小学教师,与堂妹同在一所学校教书。渐渐地,他俩从同事成了恋人,从恋人成了夫妻,这真是,千里姻缘一路牵。婚礼上,我这个在家里当大舅哥的,自然就成了座上宾。
一
送亲车队从家里出发前往乐里镇妹夫家,一路蜿蜒,每隔一段,公路两旁时不时出现形状精美的“四好农村路”或“1号公路”标志牌,它们时时吸引我的目光,也牵动我的思绪。
遥想当年,我走出大山去部队当兵,以及后来到外地求学,去山村走亲戚,那公路、那山路坑洼不平,泥泞难行,而如今驾车疾驰在这条被赋予“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宽阔的柏油路面上,心中充满无尽的快意。
起初,我还不太理解,中国有那么多5A级风景名胜区,有那么多高等级公路,都没有自称“1号公路”,而我家乡大山里的农村公路,却号称起“1号公路”来。后来才知道,这“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原来是黔东南州委、州政府和《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于2023年秋天联合推出的“以肇兴侗寨为核心的侗乡传统村落旅游精品环线和以西江苗寨为核心的苗岭传统村落旅游精品射线及西江肇兴连线乡村公路”,全长480余公里。
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路线图显示,侗乡传统村落精品旅游环线135KM的中段,正是从乐里妹夫家门口到我们家所在地口寨村的这一段,这段沿溪沿江的谷底公路,“自然山水步步成景、风光旖旎,侗寨炊烟、田园牧歌如诗如画,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灿若繁星”。
从口寨到乐里,全程63公里山区公路,驾车仅需要一个半小时。我一边走,一边停车拍照。试图把立于路边的“四好农村路”“1号公路”标志牌和保坎上“建设四好农村路 铺就百姓致富路”等宣传标语,都一一记录下来,作为我“漫步”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的记载和见证。我走过的这段路,只是贵州“四好农村路”的一个缩影。
对于“路”的感情,我自懂事起就刻于内心。门前的花街路,青石板路,红石条路,无不在我心里刻下深深的烙印。
上中学时,我从课本上读懂了鲁迅先生的“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也读懂了《增广贤文》里的“路是人走出,事是人做成”。于是,也知道,有了路,才能做成事,才能走向充满希望的未来,这也是辩证法的哲学原理。
沿着这条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堂妹找到了自己的爱人,找到了自己幸福的归宿。我们送亲队伍一路欢声笑语为她庆幸,为她祝福。
二
心中的路千万条,条条都向往美好。而千百年来,祖先一直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跋涉,他们留下的愿望,也许就是子孙的脚下能有一条条宽阔易行的平坦之路。
老家榕江,地处贵州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地带,境内群山连绵,山高坡陡,森林密布,溪河纵横,沟深谷狭。最高海拔1700余米,最低海拔仅213米。高山峡谷层峦叠嶂,导致交通极其困难。有民谣唱道:“上山入云端,下山到溪边,两山能对话,见面要半天。”便是真实写照。
过去,从老家三宝侗寨车江大坝中部的口寨村,去乐里镇,也就是现在堂妹嫁去的地方,要步行翻山越岭绕平永镇或寨蒿镇等,耗时两三天才能到达。即使后来有了坑洼不平的简易公路,车行也十分艰难,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且是天色两头黑。
“要致富,先修路”是改革开放以来叫得最响亮的口号之一。在我们侗家人的生活习俗中,也自古已有“修桥补路子孙旺”的俚语。
榕江地处山区,古来交通不便,明末清初以前,因属“化外”之地而未纳入行政管辖,直至清代中叶才渐开都柳江水运,民国时期贵州省的第一辆汽车,便是拆散后经都柳江水运至贵阳的。民国时期,政府虽然组织修建过榕王(榕江至锦屏王寨)公路、榕下(榕江至麻江下司)公路,但都半途而废。1949年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公路建设突飞猛进,凯榕、黎榕公路相继建成,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国道、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相继通车。新时代风云,又给榕江公路建设带来了新的际遇——“村村通公路”不再是纸上的蓝图,更是现实生活中的美景——2000多公里的“四好农村路”——那一条条从大地、从心中无限延伸的柏油路,就是带给我们现代生活气息的致富路、康庄路。
每一次回乡,有一个人必见面,而一见面,我俩就会谈起老家的公路。他就是在县交通局当过驾驶员的长华战友。上世纪80年代初,我俩一同入伍到云南边防部队服役,一同参加保卫边疆的作战,他转业后回到家乡从事驾驶工作,业余时间喜欢摆弄照相机搞摄影,榕江公路建设的点点滴滴,都成为他镜头里的收藏品。
对于老家的公路建设情况,长华战友一摆起“路门阵”来,条条清晰,路路通畅,图图展示,新旧对比,让他的自豪感和我的幸福感在宽敞的马路上碰撞,情绪和思绪在飞扬。
长华战友的“路门阵”如数家珍:我们榕江从1951年修建锦屏至榕江第一条省道公路开始,就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虽然由于当时缺乏机械设备,修路全靠人工挥锄开山、扬锤打钎凿岩。缺少炸药时,筑路工人们就采用最原始的堆积木材烧火然后淋水化岩的作业方式将石头“炸”开。国庆10周年时,又修通了榕江到凯里的公路。新世纪之后,榕江通村公路建设突飞猛进,通车里程达2000多公里,路网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0.74公里,全县19个乡镇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
听着长华战友的“路门阵”,我心中不禁油然而生出“敬畏”之感:改造山河的人们,何其伟大。通天大道的事业,何其伟大!
进入新时代,“四好农村路”让山乡的交通不再是沉重的话题。那期盼门前有一条能通汽车的好公路的梦想,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庆丰收·歌盛世”中,犹如一条条玉带缠绕在云雾山间,输送着山区农人的希望,带动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田间的瓜果蔬菜、鸡鸭牛羊,嘶鸣着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
如今,山还是那些山,人还是那些人,但是,路已不是昨天的路,心情也已不是昨天的心情。山里人的心因路而醉,山里人的情因路而深,他们心中的大道风光无限。
三
“为了修通幸福路,流血流汗心也甜”。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和运营好,是交通人的使命,也是全民的责任。在山区公路建设中。交通人带干粮,餐风雪,登高山,钻密林,跨深涧,攀悬崖,在崇山峻岭间勘测,在悬崖峭壁中施工,在河水奔涌中架桥。建设的每一条线路,既考虑群众生产生活方便,又兼顾生态环境保护,还方便旅游观光。
“交通同志来了!”长华战友每次开车随领导下工地,听到最亲切的话便是这句既朴素又暖心的话。百姓愁盼的事能办好,百姓期待的路能修好,让“天堑变通途”,山里人走出大山不再难,城里人进山也更便利,新鲜的农产品快速运到所需之地,乡村旅游也变得如火如荼。
曾经,山里人也有对占田占地修路不理解,有的还找“交通同志”论理,到工地上阻工要赔偿。也有的早早看到了“路通人心通”的美好前景,表现得如宽阔的马路一样豁达:“这一片全是我的地,差不多一亩,修公路占完了,我一点意见都没有,还喜欢得很,我们从现在起得走公路了!”
长华战友还告诉我,曾经有一次,两位公路测量员去实测新建公路长度作业时,村民们知道后,自发组织芦笙队到村边迎接,载歌载舞欢送。因为他们知道,“交通同志来了”“交通”就跟着来了,所以对“交通同志”特别有感情。
“爱路护路,人人有责”“公路安全,家家受益”“道路安全,你我参与”“依法治路,保障畅通”……这些标语的内容已深入人心。建设好、管理好、养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既是交通人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全体道路交通参与者和受益者的责任和使命。路长制、巡查制、包段管,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交通管理部门和广大农村群众的自觉行动。
历史车轮在每一条山道上盘旋,也在每一条公路上滚滚向前,驼着山茶的希望,也驼着青松的梦想,更扬起大山的激情,让芦笙和唢呐高亢的流声回响在山谷间,让丰收的歌谣悠扬在云霄彩霞中。
交通人绘就的“四好农村路”画卷,是呈现给大地母亲的彩绸,是山岭沟谷密林间的神龙,它们将载着山乡各族人民的希望,奔向更加光辉灿烂的幸福明天!
四
森林乃大地之盛装,有了盛装的装点,才使大地更为妩媚。榕江作为长江、珠江上游的水源林和生态屏障,森林覆盖率达75.4%,居贵州省之首。在月亮山和雷公山中,茫茫原始森林绵延百里,林间生物种类繁多,素有“物种基因宝库”之称,桫椤、红豆杉、马尾树、秃杉等成片生长。国家珍稀保护动物狗熊、野猪、巨蟒等生活其间,为这片神奇而古老的大地增添美丽的传说。
“苗山侗水”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亮丽名片,孕育有“天下第一侗寨”“天下第一古榕群”“天下苗族独一庙——苗王庙”“太极天姿”“百瀑溪”“龙塘三色水”“八万山景致”“孔明山古战场风光”以及天籁之音侗族大歌、三宝侗族琵琶歌、侗族萨玛(娏)节和苗族牯藏节、招龙节、茅人节等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更有引人注目的“红七军军部旧址”和朗洞“中央红军长征博物馆”。
由于这片土地上的苗族侗族原生文化底蕴十分深厚,逐步形成了语言、服饰、歌舞、生活习俗等丰富多彩的地方民族文化,并使家乡榕江享有“苗族文化博物馆”“民族文化大观园”之美誉。为此,诞生出属于这片土地上独一无二的“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势在必然。
对此,《中国国家地理》写道:这些隐藏在大山深处的珍贵财富,正是因为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的推出,得以被更多人熟知,它会带你探索黔东南的秀丽壮美,千年传承的民族文化,读懂这片土地最真实的样子。
地道的侗乡子民的我,深以为然。
【作者简介】杨素宏,男,侗族,1963年12月生,贵州省榕江县古州镇口寨村人。参战退役军人、退休人民警察。曾任四川省委宣传部评审专家、四川省机关党建研究人才库成员、四川省新华文轩特聘研究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全国公安作家协会、四川省作家协会、四川省散文学会、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