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洞渡口:贵州公路史上最后一个公路渡口

贵州交通广播、贵州公路 | 2024-09-23 09:29

施洞的苗名叫掌响,即赶集的地方,位于贵州省台江县北部,坐落在苗岭山脉余麓,是台江县重要的古集镇,清澈透亮的清水江养育着周边的苗家的一方水土,贵州公路史上最后一个公路渡口——施洞渡口,就坐落于这里。

施洞渡口道班,位于原镇台线34公里处,现施洞大桥台江岸下约150米处,占地面积1667.5平方米,施洞渡口为1956年6月建成,连接着镇远县经施秉县马号镇直至台江县。

原施洞渡口使用木船进行车渡,最大载重量为20吨,每次只能渡一辆载重为5吨的货车或2辆小轿车,每次摆渡得靠7、8名青壮年船工肩膀拖曳才能过河,考虑到安全问题夜间一般不渡车,木船使用三四年就要换新船。

1970年7月,清水江突发洪水,将施洞渡口的渡船冲走。1985年,凯里公路总段投入资金10万元请铜仁思南造船厂制造了一艘铁船,新的这艘大铁船,使得渡船的速度和载重能力得到大大提升,达到每次可渡6辆小轿车,据渡工回忆,摆渡过河大约需要6分钟左右的时长。

“施洞渡口有‘两怕’,一怕堵车、二怕涨水,如果遇上涨洪水,渡口就会停渡,过往车辆就只有另谋‘出路’,兜兜绕绕又不知道要花费多久时间。”施洞渡口道班原班长潘通司说道。

每天在施洞渡口过河的车辆很多,有时一等就是几个小时。这些时候,渡工们不光要渡船,还会给过往人员免费做饭、煮面条、烧开水等。

时间长了,过往人员与渡工们开始相互熟络起来,每次渡船都会聊聊家长里短,打打招呼。随着2006年8月25日施洞大桥的正式通车,运行半个世纪的施洞渡口与施洞大桥完成了“岗位交接”,最后的公路渡口从此也完成了它的使命。

施洞渡口的故事还有很多,1934年,红军长征时曾两次沿施洞渡口北上,渡口原址不远处立有一块碑文,上书“红军渡”。

据记载,1934年9月28日,由任弼时、肖克、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西征转战,在清水江北岸的冰洞击散施秉县胜秉分县常备队和民团后,连夜赶搭浮桥,于次日渡清水江进占施洞口露营,30日又由施洞口渡江,一路北走施秉,一路沿清水江北岸西走黄平。

1934年12月,黎平会议后,按照中央军委命令,中央红军分左右两路继续西进。左路纵队由红三、红五军团组成,12月20日由剑河巫脸进入台江南宫大田角,经交下、巫梭、展下,到达县城,县常备总队惊慌失措,由西门向城外溃逃。12月22日,红军顺利入城,24日红军在台拱(今台江)县衙门前召开群众大会。25日,红军离开县城,向黄平方向前进。毛泽东随右路纵队沿清水江西进,经锦屏、剑河柳川、革东,于12月26日到达施洞口,军委纵队在偏寨驻扎。据陆定一的长征日记记载和台江县党史资料记载,那天是毛泽东的41岁生日,所以那天毛泽东他们在这里短暂住过和休整。当时红军的休整地点是家住施洞镇石家寨的石定录家老房,该房屋为两栋两层木房,长10米,宽16.7米,高6米。正面外墙为土墙,这栋木房墙壁上保留着三处毛笔写的标语,一楼内墙标语有些模糊,二楼外墙写的是“红军是工农的军队!红军政宣”,“公买公卖,红宣”;二楼内墙上写有:“打倒屠杀工农的国民党!中国工农红军万岁!”。

红军在施洞期间,将没收地主的粮食分发给贫苦人家,赢得了当地群众的拥护。在得知红军即将渡河北上,群众们有的捐赠木船、有的扛来石磨,还有的送来了木板,在红军渡河之际,不少群众自发的到河岸边欢送红军。

如今,现在的清水江畔上横跨着施洞大桥,联通两岸居民,曾经车辆大排长龙,等着渡船过河的场景已然成为了历史,有了施洞大桥,使得车辆横渡清水江畔也仅需一两分钟。

施洞渡口的过去和施洞大桥的现在,印证着贵州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贵州从“地无三尺平”变成了如今的“高速平原”“万桥飞架”,公路交通带来的便利也将大山深处的施洞龙船、苗族姊妹节传向了四面八方,每当端午节或农历三月十五,五湖四海的群众就会积聚施洞观看赛龙舟、踩鼓等;如今,台江县施洞镇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公路基础设施的改善,使得群众的荷包鼓了起来,处处皆是一片祥和景象。这些,或许就是公路交通历史文化所承载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