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声音 | 全国首个跨多省流域生态补偿试点,赤水河告诉我们……
作为全国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贵州又将赤水河作为首个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改革先河,进行了生态补偿机制的创新实践。
2019年度,贵州、四川向云南缴纳2000万元的横向生态补偿金。生态补偿机制的运行,通过倒逼式改革,激活了各方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生态补偿机制
00:00 / -2014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将赤水河作为贵州首个生态文明改革实践示范点,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发布《贵州省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确定在赤水河流域开展12项生态文明制度改革任务,其中主要一项就是建立流域生态补偿制度。
贵州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主任科员李澄告诉记者,通过改革的办法和举措,已初步建立起流域上下游联防联控、共保共治、责权明晰、政企联动的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政企联动生态补偿机制。2011年起,省级财政每年安排一笔专项资金专项用于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赤水河流域保护省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定,省财政每年投入资金500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赤水河流域生态环保类项目的实施。2004年起连续10年,茅台集团每年捐赠5000万元补助赤水河流域(贵州境)有关县(市、区)生态环境保护。通过政企联动开展生态补偿方式,有效保障了赤水河流域污染治理资金筹措。
二是建立赤水河省内生态补偿机制。按照“保护者受益、利用者补偿、污染者受罚”的原则,2014年,省政府批复实施了《贵州赤水河流域水污染生态补偿暂行办法》(以下简称《补偿办法》),《补偿办法》规定,在毕节市和遵义市开展赤水河流域水污染生态补偿。遵义市和毕节市通过跨界断面水质监测,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Ⅱ水质的标准,下游遵义市向毕节市缴纳生态补偿资金;反之则由上游毕节市向遵义市缴纳生态补偿资金,年度结算生态补偿资金,专款用于赤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建设和能力建设。通过实施生态补偿,积极调动了上游区域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截止2019年,遵义市向毕节市累计缴纳赤水河流域水污染生态补偿金7679.72万元。
三是建立赤水河跨省生态补偿机制。为进一步巩固治理效果,持续推进流域生态环保改善,2016年,贵州在总结省内流域生态补偿经验基础上,按照《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关于加快建立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指导意见》(财建〔2016〕928号)的要求,研究起草了《云贵川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方案》,提出三省共治赤水河的倡议,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的大力支持下,2018年2月云贵川三省人民政府在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暨推动建立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工作会议上现场签署了《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以下简称《补偿协议》)。《补偿协议》议定,云贵川三省按照1:5:4比例共同出资2亿元设立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资金,根据赤水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水质情况界定三省责任,按3:4:3的比例清算资金。2018年12月,三省生态环境、财政部门共同印发实施《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实施方案》。2019年度四川与贵州两省,向云南省缴每省2000万元的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金。
取得的成效主要有:
一是破解全流域长期存在的环境隐患。赤水河作为三省界河,流域管辖范围纵横交错,长期以来存在上下游、左右岸产业布局、环境准入、污染物排放监管、环境执法尺度、环保资金投入力度的不一致,对赤水河生态环境保护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云贵川三省通过签署赤水河生态补偿协议,实现省与省之间的相互约束和管控,为解决赤水河长期存在的环境监管难题探索了新的路径。
二是建立“权责对等,合理补偿”工作机制。云贵川三省将以构筑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为目标,以改善赤水河生态环境质量为目的,约定共同出资2亿元设立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横向补偿资金,并按照“权责对等,合理补偿”的原则,实施约定水质目标的分段清算,实现水质改善、水量保障“红利”,水质恶化承担相应惩处,以此促进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三是构建流域生态安全格局。建立联防联控和环境信息共享机制,强化联合查处和打击,实行流域上下游环评会商及环境污染应急联动,促进三省间赤水河流域保护沟通协调,形成赤水河流域上下游同决策、同部署、同行动。
四是建立合作共治,区域协作工作机制。云贵川三省围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等约束,坚持统分结合,协同发力,实施赤水河流域环境保护 “五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环评、统一监测、统一执法)。约定每年召开一次轮值会议,共同研究探讨赤水河流域环境保护工作,落实长江流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共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区域合作”任务,有效保障赤水河流域健康、绿色发展。
通过系列举措,建立赤水河跨省生态补偿机制,云贵川三省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明确构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为共同目标,有力的推进了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形成合作共治、责任共担、效益共享的流域保护和治理长效机制。
目前,从水质改善来看,赤水河环境质量稳中向好,跨省国控监测断面水质到达Ⅱ类水质标准,各支流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优良率实现100%。2018年3月,荣获“中国好水”优质水源地称号,仁怀市荣获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表彰,赤水市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新实践基地。
同时,赤水河作为全国首个跨多省流域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为全国下一步探索建立多省生态补偿积累了经验。
编辑:蒙再慧(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