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在线丨《簪花惜春记》让辽博镇馆之宝“活”起来
发髻高绾,簪花微颤;裙裾飘摇,雍容雅逸——一群平均年龄21岁的女孩子,让辽博的镇馆之宝《簪花仕女图》,在舞台上“活”了起来。
该舞蹈以唐代著名画作《簪花仕女图》为背景,是一部在文旅融合理念的指引下创作的跨艺术门类作品,同时也是一次本土文化溯源的积极探索与有益尝试。
立意 让文物“活”起来
“走——提——落——起——”26日下午,沈阳艺术团排练大厅内,舞蹈老师正带领演员们一遍遍地做分解动作。到了休息间隙,有的女孩子累得直接躺平在地上。
“‘荷花奖’是中国舞蹈界的最高奖,每四年评选一次,2022年首次在沈阳举办。作为主场地,省内各艺术院团都非常重视,也都在积极备战。”昨天,沈阳艺术团副团长、舞蹈《簪花惜春记》导演之一滕洪江称,为了迎接比赛,整个团队每天从早9点排练至晚10点。
立意是古典舞的灵魂。滕洪江说,为了向优秀传统文化致敬,弘扬本土文化,沈阳艺术团特意请来辽博副馆长董宝厚等专家多次研讨。“最初的选题有《虢国夫人游春图》《簪花仕女图》和《万岁通天帖》,这些都是辽博的馆藏精品。最后几经讨论,决定以《簪花仕女图》为创作背景,通过舞蹈让文物‘活’起来。”
《簪花仕女图》由唐代周昉绘制,描绘了春夏之交,六位衣着艳丽的女子游戏于花蝶鹤犬中的场景。“据专家考证,画作中雍容华贵的唐代女子,可能正在竞‘香’引蝶。我们以此为脚本,将7分钟舞蹈编排成一条故事线,依次为‘整妆竞美’‘争香斗艳’‘群香引蝶’‘引蝶为魁’和‘且看花红’。在舞蹈的最后一刻,唯美还原了画作,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仿佛一幅活了的《簪花仕女图》突然间定格在舞台上。” 滕洪江说。
虽然经历了诸多曲折,但回想起《簪花惜春记》的创排经过,滕洪江认为,这部舞蹈也带给他许多启发:“《簪花惜春记》将舞蹈和绘画等艺术门类进行跨界融合,这是沈阳艺术团与辽博两家文化机构的一次积极探索与有益尝试。辽博有很多精品文物,我们可以通过舞蹈的形式,让更多的文物‘活’起来,呈现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彰显文化自信,同时也为弘扬本土优秀文化作出贡献。”
(本文内容来源沈阳日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