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老人丨话纳雍设县
《黔故续谈》由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编辑出版,本书由馆长冯楠担任主编,馆员陈福桐、张彦夫担任副主编,杨祖恺、许国珩等参加编辑。本书从不同侧面记述了近百年贵州社会历史事件、风云人物、英贤轶闻趣事,以及地方民族风情、历史名胜古迹等。编辑中,突出笔记文学所具有的野史杂说的特点和地方特色,务求史科翔实,文风简约,生动活泼,对近现代史聊补缺闻。
纳雍设县
喻少秋
纳雍置县,始于民国30年(1941年)。置县前,主要属于原大定县五、六、七区和织金、水城部份乡镇,以及郎岱少数村寨。清时,大部为大定府辖地,部份为平远州、水城片属地。明以前,为水西地区大著、法戈、木胯则溪地。早在秦汉时期,这片地区就与周边郡县相通。《史记·西南夷列传》:“汉元帝建元六年,唐蒙出使夜郎,置键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牁江。”
僰道,古县名,汉时键为郡属县之一,即今四川宜宾。牂牁江,古江名,即今盘江。《华阳国志》载:“自僰道、南广有八亭,道通平夷”,平夷今贵州毕节一带。民国《大定县志》说:“自宜宾南指贞丰,道必出毕节、水城,由毕节至水城,经大定之奢东、青杠林、治沟、新店、沙子、五塘,计程115里。”奢东即今纳雍库东关乡,治沟即今治沟乡。
据考,今纳雍在秦时属象郡汉阳县,汉属键为郡平夷县。至唐时,即在今纳雍及附近地域设置郝州及汤望州。宋末,诸州皆废,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兴起,卢鹿部在据有水东水西后,称为罗氏鬼国,包括宋时姚、郝、禄、义、龚、键、晖、汤望八州。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更罗氏鬼国为顺元路宣抚司,隶八番等处军民宣慰司都元帅府。十九年(1282年),置顺元等路军民宣慰司和亦奚不薛(蒙语,意即水西)、阿且、笮龙三路达鲁哈赤,后以其酋为三路土官,寻又以三路为一,置亦奚不薛为军民总管府,置顺元等路安抚司。仁宗延祐五年(1319年),先置八番顺元延边宣慰司,后降为顺元等路军民安抚司。时有蛮夷长官所廿四,在水西有八。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改顺元为贵州,随置贵州宣慰司。思宗崇祯三年(1630年),改贵州宣慰司为水西宣慰司,仅统水西之地。清康熙三年(1664年),以水西地置三府,今纳雍大部为大定府亲辖地。民初,废府置县,今纳雍大部又为大定县辖区。
民国4年(1915年),就有设县之议。经过地方政府及士绅26年的积极努力,及至民国30年(1941年)2月,贵州省政府第715次常会决定,成立纳雍县,设治筹备处。3月,依据民国21年划定区域,从大定、织金、水城、郎岱四县划出部分土地,组成纳雍新县,成立纳雍县政府。至此,全县共辖5个区,6个直属联保。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贵州省财经资料汇编记载,1941年,纳雍县居民22158 户,112535人。
1949年12月16日,纳雍解放。1950年2月,建立纳雍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