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要来了,到底要不要给孩子定计划?

2019-07-02 11:13

暑假要来了,有不少学校老师要求家长们与孩子完成一份暑假计划表。这让有些家长感到很困惑,假期不就是应该让孩子们玩吗?为什么还要把学习排得满满当当的?不过也有些家长表示很支持做这样的计划,洋洋洒洒写了好几页……对于这样的情况,你站哪一边?我们也请到心理咨询师安娜,继续和大家一起探讨。

给孩子做计划的这事情,要分为几个方面来看。

一、从家长角度来看“计划”,每个家庭教育计划不一样

权威型:父母在培养孩子时考虑较为全面。对于这样的家长来说,计划是考虑孩子会有哪些方面的成长,会抽空陪同孩子在暑假里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家长认为计划越详细越能代表着为孩子着想,尽量满足孩子成长各个方面的需求,这里需要提醒一下,能成为全方面发展的孩子当然好,视孩子的具体情况注意是否能兼顾得上就行。

专制型:父母在培养孩子时期望值较高。为了能使孩子达到一定的期望值,制定的计划要求也会相对比较高,话说严师出高徒没错,不过也可能会成为有些孩子心中永远都跨不过去的大山。

 放纵溺爱型:父母对孩子容忍程度较高。孩子做得不够好?没关系,他还小,长大会好的。计划这种事情,有也不错,做不到也关系,反正开心就好。宽容和放纵之间,也只是一念之差,要注意平衡。

忽视型:沉浸在自己的需要或连自己的需要都不重视,不太关注孩子需要,也不对孩子提要求。孩子需要计划么?他为什么需要?

图片来源:Pixabay 基于CC0授权

二、从孩子的角度看,每个年龄阶段的计划也不一样

0-3岁:计划是什么?能吃吗?

4-6岁:越简单越好,以培养日常生活技能为主,如:穿好衣袜等。

7-9岁:以培养习惯为主,耐心完成一个周期性的计划,如:一周连续养成物归原主的习惯。有了良好的习惯,是以后良好成长的奠基石。

10-12岁:以情绪管理为主。进入青春期后,孩子情绪上会出现很多变化,会对生活及学习带来很大的影响,此阶段尤其重要。情绪管理计划以周期性为单位进行观察,每周进行一次总结。本周采集到哪些情绪?是怎么感受到的?对这些情绪的到来有什么想法?对你有哪些影响?你觉得需要做些什么?下次可以怎么做?

13-15岁:以自我管理为主。孩子进入建立自我意识的阶段。逐渐向成人转换、脱离父母的指导,不听话、嫌唠叨都是特有的情况,引导孩子进行自我管理是必不可缺的部分。这个阶段的计划就是不断给自己定下一个可完成的小目标,并努力去实现。在过程中将会遇到一些困难,及时与父母、好友分享,得到社会坚持和反馈,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

16-18岁:此阶段的精力主要在完成学业上的计划和对自我认同的建树上。无论学习多困难,都一定要对孩子有正向的鼓励,一边努力完成学业,一边强大自信心,力争成人之前,为自己献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图片来源:Pixabay 基于CC0授权

三、从学校方面看“计划”,不只是检验学生,更是检验家庭

有时候学校布置的作业看起来真的是很困难,难免会认为学校故意与家长为敌,给家长找不痛快,增加负担等等的想法,可是假如孩子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一帆风顺,将来进入社会,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他会怎么办?与其到那时再想怎么办,不如想想,现在你们遇到的困难还可以怎么办。

学校给学生的困难,确实也是家长的困难。家长的对待困难的态度会给孩子树立解决问题的认知,如果家长认为遇到困难应该放弃,抱怨,指责他人……你的孩子在以后遇到困难时,也会用这样的方法。假如父母能和孩子一起面对现在所遇到的困难,一起想办法解决,做得好不好是次要的,孩子从父母这里学到的不只是一点点。

图片来源:Pixabay 基于CC0授权

家长:学校为什么要让我们做计划啊?

孩子:是啊,学校真的是很讨厌啊,作业又多,考试又累,放假都不让我们休息……

学校:不是你们的计划,是父母与孩子的教育和相处中,如何进行互动的结果。


家长:我不想做这样的计划,真是累死了

孩子:我也不想做,无聊死了

学校:做不做都是你们决定的,学校只是提供一些可参考的教育方式。


家长:计划到底怎么做啊?我不会呀

孩子:我也不知道,要不算了吧

学校:老师随时可以帮助家长们一起面对困难的,问问老师吧


家长:宝贝,完成计划可能会很难,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假期你可以做到什么?

孩子:好的,我想我可以做到……

学校:计划不需要多么完美,只要能成长就行。


如果家长们对于“该不该给孩子定计划”还有更多的困惑,欢迎到“动静问答”给安娜老师提问或留言,她会在星期二的晚上20:00——21:00,在线回答各位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