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之声 · 致敬 | “爸,虽然你不在了,但你保家卫国,值得啊!”

CCTV纪录 | 2023-12-27 12:55

这是一幅温暖的画面,却令人唏嘘:

一位老人轻轻地抚摸着手里的相框,喃喃地说:“这是在哪儿找到的啊?肯定是我的小时候。在哪找着的这照片?我的小时候,多像啊......”

△纪录片《底色·英雄》

相框中,是童年时的她和父亲的一张“合照”。

△纪录片《底色·英雄》

那不是真正的合照,其实家里连一张父亲的照片都没有。

这是摄制组请动漫设计师,根据老人描述,手绘了一幅父亲在月饼摊前抱着她的照片,这是她对父亲最深的记忆。

而父亲的模样,只能永远停留在她的记忆中。

△纪录片《底色·英雄》
李月琴

老人名叫李月琴,是桥梁厂李盛江烈士的遗孤。父亲牺牲那年,李月琴只有5岁。

那是1951年1月,东北军区在沈阳召开后勤会议,特别强调“千条万条,运输第一条”。很快,12000余名沈阳铁路职工和数千名桥梁技术工人奔赴朝鲜,他们以血肉之躯贯通了一条钢铁生命线。

△纪录片《底色·英雄》

朝鲜多山,河流纵横,桥梁搭建对于后勤运输极为关键。为了应对敌机轰炸,中国桥梁技术人员想出各种办法,有藏在河流中的“水中桥”,有用后即拆的活动桥,还有在主桥的不远处修造的便线桥——即使敌机炸毁一处,另一处仍可通车。

东北的冬天,天气异常寒冷。

△纪录片《底色·英雄》

钢铁运输线建设参与者周玉珍后来回忆:“真是那么累都觉不出累啊,那大雪到裆部那么深......白天还不敢打,飞机总来扫射,就晚上干。拽着绳,人站在那儿就睡了。喊号说,别睡觉啊,24小时不休息......”

△纪录片《底色·英雄》

当时,美军对我方的后勤运输线正进行每天几千架次的狂轰滥炸,企图全面摧毁志愿军的运输补给,铁道工人们必须随时抢修,保障铁路的畅通。

△纪录片《底色·英雄》

在沈阳市桥梁厂的厂志中有这样一段文字:1951年4月1日上午,正在清川江大桥修补被美军炸断桥梁的沈桥钢梁队,又一次听到了美军飞机俯冲呼啸的声音……低空飞行的美军飞机把炸弹投在了断桥上,当时,13名工人光荣牺牲,最年轻的只有21岁。

△纪录片《底色·英雄》
沈阳市桥梁厂厂志

李盛江,就在那场轰炸中牺牲了。

李月琴回忆道:“我爸他是架子工,修桥的,正修桥呢,来了一架敌机,扔个炸弹给炸飞了,炸没有了。哪怕有个尸首呢,我妈说哪怕有个尸首也行,连尸首都没有。”

△纪录片《底色·英雄》

志愿抗美援朝工作人员证明书

在她的记忆中,父亲挺瘦的,高高的个子,会抱着她买月饼。

父亲的牺牲,是李月琴挥之不去的遗憾。

“有时候想,我要有爸多好啊,有时候也这么想。这回看电视,看英雄都回来,我也高兴,虽然我爸回不来,但是我看英雄回来我也高兴,那个心情我也理解,真的。”

△纪录片《底色·英雄》

在漫长的人生中,父亲的影子一直都在,她难过,但也有几分骄傲:“爸,虽然你没有了,但你也值得呀,爸,保家卫国呀,对不对!”

△纪录片《底色·英雄》

和李盛江一样平凡而伟大的人,还有很多。

70多年前,他们为了打赢立国之战倾尽全力,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

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纪录片《底色·英雄》
继续为您讲述
英雄们的不朽篇章


内容来源:CCTV纪录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