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贵州丨靠山吃山念好“山字经” ——贵州奋力解好产业扶贫“压轴题”
农民日报刊发《靠山吃山念好“山字经”——贵州奋力解好产业扶贫“压轴题”》。
天柱县汉寨村辣椒种植面积达120亩,产量达30多万公斤,辣椒远销省内外。 资料图
关岭火龙果、苗姑娘辣酱、威宁荞酥、普定韭黄、威宁“三白”……7月17日,在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产销对接体验店里,摆满了来自全省各地的优质农特产品。
“我们把厅机关在闹市的11间共700平方米的门面统一装饰,免费提供给各市州开设线下体验店,抓好产销衔接和利益联结,确保农产品能卖出去、卖个好价钱。”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常务副厅长胡继承说。
这是贵州脱贫攻坚战场上产业扶贫硕果的生动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势如破竹,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生态畜牧业等12个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农民群众的观念也从“种什么、卖什么”向“要什么、种什么”转变。贵州省这个曾经农村产业发展最薄弱的省份,如今的农业增速位居全国前列。
发挥生态优势 脱贫更要致富
贵州多山,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这里立体气候明显,生物资源多样、生态环境良好、农业污染少,是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天然之地。过去,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山地曾制约着贵州农业的发展。如今,随着交通等条件的不断改善,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山地正成为贵州农业最大的发展特色。
生态优势是贵州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供给的最大特点与优势。贵州在振兴生态特色产业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产业链发展推进模式: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通过消费传导机制实现价值前置,使贫困户从产业链条的附加值中获取收益,推进贫困地区的工作链、产业链、价值链“三链合一”。
“我家近三年的主要经济收入都来自茶叶,是茶产业让我们全家摘掉了贫困帽。”谢坝乡马南村上堡组建档立卡贫困户罗均芬在乡党委和政府的引导下,把撂荒的3亩地种上了茶叶,精心管护,每年能稳定增收1.5万元至2万元,顺利脱贫。
资源优势在生态,发展后劲也在生态。同样是绿色生态产业,正安县27.7万亩方竹带动了3411户贫困户、11938人增收。
过去,赫章县双坪乡坪子村山顶上的地块,种植的大多都是洋芋和苞谷,“土地不肥,又干旱缺水,收成都是看天吃饭。现在改成半夏种植基地,我觉得脱贫致富有希望了。”在基地内务工的村民陈学冲说。
“种苞谷亩产200公斤左右,按市场价计算,收入也就600元左右,除去你们平时的劳动成本,剩下的只有百十来块钱了。流转土地种中药材,每亩租金就有600元,还可以在家门口打工,每天收入就有100元。”中药材基地负责人魏义虎说。如何念好“山字经”,让脱贫更可持续?
低效玉米“退”,高效的红心猕猴桃和刺梨“进”,水城县科学运用“进”与“退”的辩证法,舞出了产业发展“新天地”。同时,水城县还因地制宜提出“种植业七长七短、养殖业三大三小”的山地特色农业产业体系,纵深推进产业革命。
三都县种植黄桃5.35万亩,覆盖贫困户8009户31441人,开辟了一条既“保生态”又“富口袋”的“双赢”之路。
种什么,卖什么,曾是贵州农民的思维定式。发轫于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新关村的“校农结合”新模式,为农业产业发展找准了新方向——用“菜篮子”驱动发展的“车轮子”。
“原来地里种的是马铃薯、玉米,现在种的是萝卜、豇豆、生姜等,一年四季有采收,还喂上了猪。”一样地结百样果,新关村旧寨组村民黄泽懿幸福写在脸上。
如今,安龙的铁皮石斛、黔北的辣椒、独山的桑蚕、岑巩的林下经济……一个又一个生动的实践证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势在必行,深耕“山”地大有可为,脱贫攻坚“亮色”闪耀,同步小康的美丽画卷初展。
做强特色产业 助推群众增收
“我们的韭黄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卖到上海、浙江,抢手得很!”安顺市普定县化处镇村民们自豪地说。普定县的韭黄一年收割3次,亩产2500公斤左右、产值约2万元,已带动当地贫困户1281户5775人。
昔日名不见经传的普定韭黄何以走俏?化处镇党委委员熊元兴介绍:这得益于贵州省推动农村产业革命后,普定县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带来的规模效应。
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其农业发展具有资源破碎、生态保护任务艰巨等典型性。2018年,贵州立足实际,按照“八要素”和“六个转变”要求,在全省开展“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以坝区提质增效和坡耕地结构调整为重点,大力发展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帮助农民调减低效作物面积,优化种植结构,提高产出率和收益率。
出菇的时节,安龙县食用菌产业园里随处是忙碌的身影,菇农们采摘、运菇……开心的笑容荡漾在脸上。
“种香菇不仅让我脱了贫,还买了新车,建好了新房,这日子一天比一天有盼头!”栖凤街道办平寨村菇农赵兴林乐呵呵地说,他家从2017年开始承包大棚种植香菇,短短2年多就赚了10余万元。
在安龙,像赵兴林一样种植香菇脱贫致富的人还有很多。为保障菇农收益,安龙县采取“1210”产业扶贫模式,即1户贫困户到园区种植2个食用菌大棚,一年种植两季实现收入10万元以上,实施过程中成效明显。
据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负责人介绍,茶叶、食用菌、蔬菜、牛羊、特色林业、水果、生猪、中药材、刺梨、生态渔业、辣椒、生态家禽,贵州省重点打造的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是在深入调研、认真研判基础上提出的,为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打开了新的空间。这些多彩贵州的“特色风物”,既是贵州绿色优质农产品的亮丽名片,更是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刺梨“我有”,茶叶“我优”,水果“我特”……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越来越“挑剔”的消费者,12个农业特色产业“有、优、特”特色突出,市场认可度非常高。
“发展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本身也是一种差异化发展路径,体现了抓具体、抓深入、抓关键的工作方法。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坚持不懈,把特色做深、做透、做足,更加注重品牌和质量建设,把产量做出产值,把产值做出效益,就能让产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实现产业兴旺发达,群众增收致富。”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负责人说。
抓实产销对接 市场决定生产
每一个产业发展好了都是惠及面广、造福一方的产业。消费是产业扶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一头连接贫困地区群众的“钱袋子”,一头连接消费主体的“产品篮子”,坚持“两头抓”,创新推进消费扶贫多模式联动发展,让消费扶贫从单向受益转向双向受益。
“消费者喜爱什么,我们就种什么。以市场端倒逼种植端,在基地管护、产品加工、产品可追溯方面共同发力,让贵州农产品销得更好,走得更远!”贵州省农业农村厅总兽医师、省辣椒产业专班常务副班长唐隆强说。
拔葱、抖泥、去叶、装袋,梁永学坐在小木凳上,动作娴熟地在葱田里忙碌着。每隔几分钟,他就把小木凳往前挪几步,所有的地块都已经破界,要顶到路坎他才能折返。
走进赫章县松林坡乡万亩香葱基地,北京园、上海园、广州园、重庆园、长沙园、贵阳园等木牌被分别立在田间,这些被划分出的地块,种植的香葱将精准对接相应的市场。
基地占地面积4000多亩,与邻近的铁柱坝区和小薯块坝区,共同组成了目前赫章县境内最大的香葱基地。接触香葱多年,基地负责人周礼贵对各地饮食习惯颇有研究:“重庆人喜欢吃火锅,粗条的香葱耐煮又能去腥;贵阳人早餐喜欢吃粉面,当佐料细条葱叶更适合;在广州园,我们种植的是中条葱,吃海鲜蒸鱼的时候,葱白长些能持久释放香味。”
在赫章香葱基地供货的部分菜场和商超里,北上广的食客们无须纠结香葱的品种,深山里的村民们从种植开始,就已经为他们“量身定制”了。
如今,基地每天销往省内外的香葱已超过60吨,按照出土价每斤2元计算,年产值达8000多万元。作为当地的扶贫产业,香葱基地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村民不仅获得了就业机会,也分到了实实在在的红利。
产销对接,走“菜单式”扶贫新路;黔货出山,发展成为对口帮扶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走出国门,“扶贫菜”端上东南亚餐桌……
夏秋季节,是贵州蔬菜、水果、辣椒、食用菌、畜禽、水产等特色农产品集中上市的季节。受疫情影响,为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今年的产销对接尤为关键。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至5月份,贵州第一产业投资增长了10.2%,全省农产品累计销售473万吨、销售额达17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