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亿关注!贵州“村T”凭什么? | 写在贵州“村T”一周年之际
站在世界的舞台,渺小的个体能否被看见?
贵州“村T”给出了铿锵的答案:能!
70岁苗族爷爷顾彪扛着孙女走秀,成为北京2025年中国国际时装周上备受关注的焦点。(图片来源:中国国际时装周)
“我个子太小,别人看不见外婆做的衣服怎么办?”“踩到外公的木犁上来!”今年3月,中国国际时装周的T台上,70岁的顾彪爷爷肩扛木犁,5岁孙女立于其上,脚穿草鞋,哼着苗歌,自信地走在T台的场景,迅速蹿红网络,相关话题流量超亿次。这一幕,把苗乡侗寨田间地头、日常生活里最平凡的元素,在聚光灯下裂变出令人震撼的“原生高级感”。它向世界宣告:纵使身处山野,个体生命的光芒与千年文化的厚重,依然能被时代所看见、所激赏。
2025年7月,凯里苗侗风情园的风雨长廊,芦笙旋律依旧流淌,却多了一份沉淀后的荣光。一年前,贵州“村T”——这场根植于凯里沃土的贵州省和美乡村非遗民族服饰T台秀,带着泥土的芬芳破土而出。短短一年,贵州“村T”全网话题流量从0突破至120亿次,为凯里吸引游客50余万人次,撬动旅游综合收入2.5亿元。从苗岭深处昂首阔步,踏上了伦敦、巴黎、大阪乃至联合国气候大会,让世界看见贵州“村T”。
凯里苗侗风情园。(资料图)
创新转化:从田间草鞋到乡土新时尚
贵州“村T”,首先是一场民族文化基因的惊艳蜕变。它绝非简单的非遗堆砌,而是完成了从乡土符号到时尚语言的创造性跃升。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贵州“村T”的蜕变,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精准回应。
发起人凯里苗族青年杨春林(古阿新)与各界热爱者共同打造的这个“百姓秀场”,苗绣的繁复纹样、蜡染的靛蓝韵律、银饰的叮当交响、芦笙的原始律动,乃至满载生活记忆的农具、凯里酸汤坛子,都被大胆地从田间地头直接搬上聚光灯下。这种转化,击碎了“传统”与“现代”、“乡土”与“时尚”的二元壁垒,让沉淀千年的文化在碰撞中迸发新生。
创新,从未远离本源。正如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敖克模所言,贵州“村T”的生命力核心在于“贴近群众”与“点燃生活激情”。它以“零距离、零门槛、零限制”的开放姿态,吸引全国乃至世界的“草根”模特。在凯里苗侗风情园, “农忙种田、闲时走秀”成为苗侗儿女常态化参与的日常。正是这深植民间的原生力量,赋予贵州“村T”直抵人心的质朴美学与澎湃活力。
贵州“村T”表演。(资料图)
全民舞台:从风雨长廊到世界坐标
贵州“村T”,构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民舞台。生动彰显了“文化生命力在于人民”“办好老百姓的事”的民本思想。它消弭了专业与业余的边界,构建了一个由群众创造、演绎、共享的文化民主空间。
每周五至周日晚,凯里苗侗风情园便化作欢乐的T台秀。这里没有遥不可及的超模,只有身边最亲切的面孔——寨子里的绣娘、返乡青年、八方游客,乃至被东方魅力吸引的国际友人。一年间,50多个地区、200多个村寨、5万余人次在这个舞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这个舞台不断拓展。贵州“村T”的脚步延伸至壮美的加榜梯田、古朴的下司古镇、历史悠久的镇远古城……将时尚走秀与黔东南的山水人文无缝交融。更令人瞩目的是其国际征程:伦敦时装周、法国巴黎博览会、日本大阪世博会,乃至联合国气候大会,都成为贵州“村T”自信发声的世界坐标。它以最鲜活的民族语言,架起贵州对话世界的桥梁,生动诠释着“民族的即是世界的”。
在镇远古城举办的贵州“村T”民族服饰秀。(来源:天眼新闻)
文化共振:从文化IP到经济引擎
贵州“村T”成功的关键,在于触发了强大的文旅共振效应。凯里市敏锐地将这一文化现象淬炼为驱动地方发展的强劲引擎。围绕这个炙手可热的IP,沉浸式非遗体验应运而生。凯里苗侗风情园内,“绣里淘”非遗集市让游客亲手触碰蜡染的清凉、感受苗绣针尖的温度。当贵州“村T”走秀的激情,苗年节的芦笙欢歌,酸汤美食节的香气,高山流水敬酒礼的豪情与长桌宴的烟火气交织,便形成不可复制的文旅磁场。
数据见证成效:2024年,凯里市2024年累计接待游客2776.88万人次,同比增长10.4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38.76亿元,同比增长13.46%。凯里苗侗风情园旅游接待人次112.09万,同比增长136.83%;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亿元,同比增长378.68%。印证了“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的路径可行性。
凯里更以贵州“村T”为轴心,串联起“村超”“村歌”,打造“看村超、看村BA、听村歌、走村T”旅游精品路线。今年“五一”期间,新疆、西藏、内蒙古、云南、贵州的百余名少数民族代表身着盛装齐聚凯里,共绘民族团结的生动画卷。
五一期间,云南的少数民族身着民族盛装,登上贵州村T台大舞台。(杨骥 摄)
贵州“村T”当下最厚重的基石,在于它已成长为惠泽千家万户的富民产业。巨大关注与客流涌入,唤醒了沉睡的“指尖技艺”。凯里市全力推动非遗工坊在50余个村寨如春笋般破土。订单从抖音、快手直播间涌向大山深处。一条苗族绣品、一对银饰耳环……经由“村T”舞台的展示和“绣里淘”非遗集市的流转,成为连接山内山外的价值纽带。
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贵州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要保护好生态环境,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在产业发展中促进群众增收致富”。贵州“村T”的文旅融合爆发式增长正是这一要求的生动诠释。
村民将凯里酸汤、平良贡米、苗侗医药等“土特产”摆上“村T”展销台;超过3000个就业岗位在针尖线头上生长,村民人均年增收超1.2万元,增幅超40%。“绣里淘”非遗集市与贵州“村T”平台汇聚商户900余家,带动全市600余家企业商户销量持续攀升。此外,政策扶持精准浇灌——场地补贴、租金减免、税收优惠等,为这朵富民之花提供了茁壮成长丰沃土壤。增收致富,从屋檐下的愿景化为真切可感的暖意。
为了孩子方便参加村T ,石开萱妈妈把民族服装店搬到了凯里苗侗风情园。(杨序成 摄)
破茧前行:未来已来,路在脚下
从风雨长廊的起点出发,贵州“村T”完成了从默默“旁听生”到惊艳世界“正式生”的华丽蜕变。凯里这座“上进生”,正紧握这场由120亿次关注赋予的战略机遇。然而,荣光之下亦有挑战:设施需升级,长期公益运营呼唤市场化造血,传统服饰与现代生活的缝隙亟待创新缝合。
面向未来,凯里正擘画新篇。筹办中的首届贵州“村T”民族时装周,旨在打造一个汇聚四海民族、四季绽放的时尚盛会;规划中的“村T”文化综合体,将赋予舞台更专业的根基与更广阔的想象。更深层的变革在于内核重塑:完善“政府引导+企业运营+社会参与”模式,设立专项发展基金,联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推动产业化运作与“非遗+”电商平台构建。非遗集市的升级亦箭在弦上——在守护技艺灵魂的同时注入现代审美,打造全省最大“村T”非遗市集,串联起凯里“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
一周年,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当贵州黔东南凯里的原生态魅力持续闪耀国内外时尚秀场,贵州“村T”的故事——这场根植乡土的文化盛宴,正以蓬勃之势,在乡村振兴与民族文化自信的壮阔征程上,续写新的华彩篇章。凯里的璀璨灯火,照亮的何止是T台,更是一条融合创新、全民参与、文化共鸣、产业振兴的自信之路。
所以,贵州“村T”凭什么?
凭的是深扎泥土、历久弥新的文化自信;凭的是全民共创、生机勃发的草根伟力;凭的是文旅融合、敢为人先的创新胆识;最终,凭的是让万千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的赤诚初心。
来源:心动凯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