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90.0讲述 | “耳朵里的非遗”:歌传文化脉 曲抒家国情——老山歌里的美丽新生活

光明日报 | 2022-08-12 15:30

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古宜镇江川小学,学生在非遗课堂上弹唱侗族琵琶歌。新华社发

编者按

自古以来,歌声都是人们直抒胸臆、记录生活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也是最生动自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时代变迁中,各族民歌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与凝聚力。到了新时代,人民群众继续以动听的民歌,唱出社会发展新风貌、民族文化新传承、美好生活新向往。陕北民歌、壮族歌圩、兴国山歌和傈僳族民歌等都是极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邀请几位相关的创作者和歌唱者,听他们讲述歌声中的时光流转、情意绵长

老山歌里的美丽新生活

讲述人:广西山歌学会会长 郑天雄

从事山歌创作研究近三十年,我依旧深深沉浸于山歌的魅力,也很开心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广西山歌。

广西是山歌的故乡,可以说是随处有山歌。壮族、侗族、彝族等多个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秀丽山水中,山歌由此孕育,从百姓心中唱出。人们借山歌传情达意、祈求生产顺利,日常生活中许多仪式也离不开山歌。

我曾担任过一年的驻村干部。在工作中我发现,老百姓对许多政策不是很理解。于是,我想到,以他们熟悉的形式——山歌,把政策“唱”出来。

在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南宁市文联的支持下,2018年,我和几位山歌手创作了扶贫山歌《应知应会》。“义务教育学文化,武装头脑增价值”……老百姓们一下就听懂了。

作为山歌创作者,我希望可以创新,用它讲述当下的故事。我看到不少基层干部身上的宝贵品质,就想到可以创作新时代扶贫山歌剧。

为此,我和同事们去隆安、马山、上林等县的石漠化山区采风,走访扶贫干部和贫困户。贫困户中,有一些因为主观思想致贫的人,我们便以他们的日常故事为原型创作了山歌剧《乐奔》,讲述贫困户从“等靠要”到艰苦奋斗的转变。结合剧中不同人物的个性,我们为他们设计了不同的曲调。除了传统乐器侗族琵琶、笛子、二胡以外,配乐中也增加了吉他、贝斯、手鼓等年轻元素。

这部剧的主演,大多不是专业演员。但大家凭着一股子热情反复排练,揣摩角色、练习唱腔、台词。剧中扮演驻村第一书记的严琴曾经担任过三年驻村第一书记,可谓是“本色出演”,因此感触颇深,非常入戏。演出时,我看着台上的他们,仿佛笔下的人物都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了眼前,既感动又开心。

身为广西人,我热爱这片山水,热爱这里的山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山歌永远具有深刻内涵和感染力,但同时,只有不断赋予它新的时代特色,山歌的魅力才能历久弥新,被更多人所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