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顾 久:贵州这片大山有两种不同的文化精神
顾 久(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文史馆原馆长):在我的心目中的文化就是一群人,为了适应自然环境,他们生存下来的那个系统,这是我心目中的文化。它一般包含这么几个部分,他们怎么谋生的?他们怎么抱团组织的?第三呢,他们有什么样的日常习俗?最后他们怎么安顿他们的心灵?就是他的心态。这个部分呢对于贵州人来说特别重要。
贵州这片大山大约有两种不同的文化精神。一种呢,走出大山,拥抱天下,舍我其谁,然后担当责任。举个例子,东汉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尹珍,尹道真先生,他走出了这片大山。到了中原以后,找当年的一个老师叫许慎,等他学完了以后呢,走回来改变自己的家乡,这是一种担当,天下舍我其谁的这种精神。
另外一种呢,他们尊重自然,朴素和谐,我觉得他们的文化精神在什么地方呢?他们其实代表着一种人类的可能,这个时代好的一个面,就是老百姓富了,这是最好的一面。但是有时候还内卷、躺平,而这种小群体的文化呢,我觉得他们相对的有点像桃花源,人类心目中永远的那个桃花源,热爱自然,与人和谐相处,敬畏自然,敬惜资源。所以他们平淡从容,他们赋予诗意和远方,温馨和亲情。所以有一些外国朋友到黔东南,他们说了一句话,他们说这是“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的家园”,我觉得我们的文化还得有这一块。
刚才说到有一块呢,刚健有为,走出大山,推动它的前进;但另外一块呢,平淡从容,诗意远方。我觉得两种文化就像两个翅膀,怎么在我们的乡村振兴中间,把这两块东西合理的结合在一起,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