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读者】茶文化系列丨赵川怀——明代茶饮与茶趣(上)
书籍点亮生活
让《领读者》带我们到达最远的地方
像一艘船,如一匹马
穿越时空,跨越山河
读书,读人,读世界
本期主题:明代茶饮与茶趣(上)
明代文人追求的是茶的"玉雪心肠",既茶的本香原味。在茶叶的制作上,挑选主张适度非越细越好,散茶为主,加工多为炒青。品饮则不再是加各种香料烹煮,而是用沸水直接冲泡散茶,名为撮泡法。此法被喻为"开千古茗饮之宗",沿袭至今。《长物志》言:"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撮泡法的流行直接使得明代的茶风简约而清淡,这种饮茶审美也是明代文人茶饮的主要特色。
本期领读者:赵川怀 国学老师、茶文化研究者
明代的种茶区域已经接近现在的茶区,茶树栽培技术有所改进,六大茶类在明代已经基本形成。明代也是我国古代茶文化的复兴时期,有关茶叶的著述甚多,记载茶事相当详尽。
明代茶叶生产得到了较大发展,黄一正《事物绀珠》记载了96个当时的茶名,如鸠坑茶、虎丘茶、龙井茶、阳羡茶、播州茶、乌蒙茶、南平茶、武夷茶等。清代谈迁1650年前后成书的《枣林杂俎》记载明代各地贡茶数量,涉及当时的44个州县。
从上述两书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一是明代茶区和现在的茶区已经基本相同,气候条件适合茶树生长的地区都有茶叶生产;二是明代茶叶名品很多;三是明代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朱元璋下诏“天下产茶去处,岁贡皆有定额,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之后,贡茶由各地生产,取消了自唐代以来的官茶生产制度。贡茶产地几乎遍及所有茶区。
一改变了奢靡繁复的饮茶方式,让喝茶变得等纯朴自然;二让繁复精致的制茶工艺简化,减少劳民伤财,解放民生,促进生产的发展;三让茶叶由官宦权贵炫耀的奢侈品,变成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用品。
明代建立了复杂的茶税征收监管系统,按照《明会典》的说法就是:“凡中茶有引由,出茶地方有税,贮茶有茶仓,巡察有御史,分理有茶马司、茶课司,验茶有批验所。”明代茶叶禁课制度是非常严格的。
(一)明代茶税征收监管系统。
(二)征课。
(三)以茶易马。
(四)茶禁明代茶禁极严,对产茶、贩茶和边境茶叶贸易都有严格的规定。
我国古代茶叶加工以蒸青饼茶为主,唐代开始出现炒青绿茶加工方法,宋代和元代的散茶中有蒸青散茶,也有炒青散茶。形成完备的炒青绿茶加工技术当是明代。明代废止饼茶生产,促进了炒青绿茶加工技术的成熟。从史料上看,明代茶叶加工有一个转变的过程。
明代初期朱权在《茶谱》中记载的茶叶加工方法仍然是末茶,与前代不同之处只是不加香膏,认为“杂以诸行,失其自然之性,夺其真味。”
距朱权150年后,屠隆在《茶说》“焙茶”条中记载:“茶采时,先自带锅灶入山,别租一室,择茶工之尤(优)良者,倍其僱值,戒其搓摩,勿使生硬,勿令过焦,细细炒燥,扇冷,方贮罂中。”屠隆记载的“细细炒燥”就是炒青绿茶加工了。
张源《茶录》在“造茶”条中记载:“新采,拣去老叶及枝梗碎屑,锅广二尺四寸,将茶一斤半焙之。”这是茶叶杀青的条件和程度,用一口二尺四寸大小的锅,将鲜叶炒成半熟。所谓半熟是指茶叶炒干的程度。“候锅极热,始下茶急炒,火不可缓,待熟方退火。”这是杀青的方法,高温快炒,杀青叶达到杀背報度后退火出锅。“彻入筛中,轻团数遍。”杀青叶放置在竹盘中轻轻揉捻。锅中,渐渐减火,焙干为度。”再度下锅,在工序上是炒二青, 方法是降低锅围,到最后是锅的温度较低,茶在锅中翻动的速度也很慢,由炒改为焙,一直到条叫焙干为止,这叫做足火。张源记载的炒青绿茶加工方法已经比较详细,中间可以明显地分为几道工序;一是高温杀青,二是揉捻,三是炒二青和足火。茶一直在锅中炒干,这是一些绿茶类名茶的做法,没有烘焙工艺。
许次纡的《茶疏》集炒青绿茶加工之大成。《茶疏》在“炒茶” 条中记载的炒青绿茶制作方法为四道工序。第一道工序是杀青。“生茶初摘,香气未透,必借火力,以发其香。”当时认为杀青的目的是让茶叶散发香气。这一点是对的,但是现在还知道杀青除了散发香气之外,更加重要的作用是钝化鲜叶中多酚氧化酶的活性,这一点当时是不可能知道的。当然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失水,便于后续揉捻工艺的进行。第二道工序是摊凉。“急用小扇”,杀青叶出锅后马上用扇子掮风,让杀青叶尽快冷却,这是保证绿茶色泽的重要技术措施。第三道工序是烘焙。“钞置被笼,纯棉大纸衬底燥焙。”
在焙笼上烘焙,与张源在《茶录》中的记载比较,新增一道烘焙工序,烘焙有利于茶叶足干,保证炒青绿茶品质,同时还可以保证成茶完整,大量减少锅炒造成的茶叶碎片。第四道工序是收藏。“积多候冷,入瓶收藏。”特别提出要冷却后收藏,这是很重要的一条,只有冷却以后再收藏才能保证茶叶品质不变坏。许次纡详细记载了炒青绿茶加工的技术要领、设备工具要求和宜忌事项,同时还说明了其中的一些道理。应该认为至此炒青绿茶加工技术已经完备定型,至今很多地方的名茶仍然沿用这种加工方法。
本期《领读者》为你讲述:明代茶饮与茶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