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这篇「City Walk」线路图,周末去逛逛贵阳的烟火街巷 -- 城市文化线路
从陕西路出发,到贵阳老巷子里走走看看,摸摸老建筑的灰墙白瓦,听听解说员的讲解,在city walk中,寻找融入城市之中的历史文脉,感受这座城市发展的脚步。这次让贵阳亲自告诉你,它的故事。
陕西路
中西合并的建筑,贵阳也有。陕西路上的天主堂是贵州历史上第一座正式的教堂,几经重建、改建和维修,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是1876年第四次改建后落成的。
它融中西建筑为一体,又富于中国建筑特色,是全国少见的教堂样式。教堂门前高大的牌坊有着精巧的山水花鸟浮雕,多彩的颜色,颇有些民族的艺术风格。因为外型漂亮,这里牌坊的照片在本世纪初曾印于法国明信片和邮票上,向全世界发行。
原来贵阳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走出国门,去看过外面的世界。
文昌北路
老贵阳有“九门四阁”的说法,但近年来,随着贵阳的发展,城市建设不断变化,很多人对这“九门四阁”的记忆变得模糊起来。而这文昌北路的武胜门遗址就是“九门”之一。
它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名字,明代时叫武胜门,清代时称昭文门,又俗称老东门,是划分城内城外的分界线,与文昌阁紧挨着。
在“九门”之中,这里的古城墙是贵阳现今仅存的一处城墙遗址,它虽为复建建筑,但城墙也有一些老石块,上面的沧桑痕迹,让这座复建的城门保留着历史的韵味。
文昌街
“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李白在黄鹤楼上远眺的风景;
“花气袭衣裙,晴光透林壑”是王覆升在老东门上看到的文昌阁里的风景。
三层三檐,九角攒尖,文昌阁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十四年(1596),是个不等边九角攒尖顶阁楼,这在国内阁楼中并不多见。它虽几经重修,但仍保留着阁楼的基本框架,不失本貌。
“阁成,而人文蔚起,科目夺省榜之半”短短一句,讲述了文昌阁修建以来的400多年,贵阳人才辈出的故事。
现如今,文昌阁附近有亨特商场、有省医、还有美食街……老年人在附近散步、坐在阁楼边闲聊,游客在这里打卡拍照,品尝本地小吃,孩子在四周奔跑嬉戏,甚至最近大火的路边音乐会也在此激情开唱。
以上图片来源爽爽贵阳 文昌云岩
一物一景,新旧交错,这里有历史文物,更有人间烟火,城市中的老建筑也可以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一份子。
翠微巷
说到贵阳的古建筑,甲秀楼、翠微园绝对位列其中。一座阁楼,一座庭院,它们是贵阳人文历史的重要见证。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26年(公元1598年),在明天启元年(1621年)因失火焚毁而重修,并更名为“来凤阁”,直到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才复名。
图片来源贵州完美旅途
沿着桥,一路向前走,就是翠微园,面积不大,但建造的却十分精致,是明清风格的苏州园林式庭院,小院环境清幽,有景有物,不少诗人都为它留下诗句,记录下当年的风华。
电台街
电台街是贵阳有名的文艺街,大觉精舍也是文艺气息满满,古色古香的宅院在闹市之中,更显得安静。它是贵阳商贾华之鸿自建的私家佛院,在民间也被称为华家阁楼,1924年建成,距今已有99年的历史。
“华家银子,唐家顶子,高家谷子”,从当年贵阳民间流传的顺口溜,就能知晓这家主人的实力。据记载华家本是耕读之家,1862年举家迁移,从遵义来到贵阳,经营盐业,后将盐铺开遍大半个贵州,是当地的名门望族。
这条街道能叫电台街,也是因为抗日战争期间,贵州广播电台设在此地。如今,大觉精舍成为贵阳市文化共享空间,如果你漫步于此,还能进去品一壶茶,静静地欣赏一下这个民国时期的建筑。
city walk
漫步城市
走街串巷
是深入了解一座城市的开始
趁着周末
贵阳的天气要升温
抓紧机会
在入冬前
去贵阳街巷逛逛吧!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