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果变形记丨好花生在刺梨蓬
“好花红,好花红,好花生在刺梨蓬……”这是黔南布依族传唱已久的一首经典民歌《好花红》,歌词中所唱的好花就是刺梨花。
在品尝果香的同时,龙里县延长刺梨产业链,以花为媒,积极探索农旅融合发展,让绵延十里的刺梨花香,开拓出新的增收渠道。
六月夏日,刺梨花开,龙里县谷脚镇茶香村十里刺梨沟景区红绿相间,来自贵阳的郭女士一家悠闲地漫步在雨后的景区。“我们沿路走进来,空气特别好,养眼养肺。”
茶香村十里刺梨沟景区是龙里县2015年依托2万亩刺梨种植基地所打造,也是贵州人工种植刺梨最早的园区之一,2017年,景区升格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茶香村村支书兰江说,当时刺梨花开,茶香村游人如织。“2017年到2019年那三年,周一到周五平均每天有30多辆旅游大巴,有几百人来旅游,周末的时候达到七八十辆旅游大巴。”
茶香村村支书 兰江
刺梨花开迎客来,茶香村人除了卖刺梨果,也陆续吃起了旅游饭。
56岁的黄春英是茶香村最早开办农家乐的村民之一。在景区打造之初,谷脚镇就为黄春英和其他想开办农家乐的村民免费置办了桌椅板凳、锅碗瓢盆,并提供相应的培训。
“人最多的时候,我们一天招呼过十几桌人,大巴车拉过来的,那时候我们怕的是游客来得多,招呼不过来。” 黄春英说。
记者采访黄春英
除了农家乐的增加,游客也带动了茶香村刺梨果脯、果酒等农特产品的销售。
2020年,茶香村利用景区内刺梨文化广场的空地,开辟出5个门面和一个产品展销中心。村民王菊租下了其中一间门面,专门售卖刺梨相关农特产品。“果熟的那一个月,每天能卖1000块钱左右。”
记者采访王菊
刺梨花开时节,是王菊和黄春英最忙碌的时候。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让火热的旅游戛然而止。加之旅游业态单一,黄春英说,截至六月初,今年家里的农家乐还没开过张。“还没得接待过游客。这段时间有花他来能看到花,这段时间过了,什么都没有,留不住客。”
疫情之下,茶香村的旅游发展何去何从?
谷脚镇镇长宋波波介绍,2016年,龙里曾投入1000万元对“十里刺梨沟”景区进行提质改造,建成了山地自行车主题公园,引入全国山地自行车户外运动赛事,希望把茶香村打造成为国内开展户外山地运动的休闲胜地。“现在我们引进了一家沙滩车的体验,在旁边做了一个露营的基地,依托赛事和活动吸引游客,再把茶香村的知名度拓展出去。”
谷脚镇镇长 宋波波
今年,龙里县编制完成《环云台山旅游发展策划及概念性规划》。龙里县旅游产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李丹丹介绍,规划将十里刺梨沟景区纳入其中。围绕产业特色,打造以刺梨农旅和康养为主题的乡村旅游。
“我们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些优强企业进驻。依托市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用这种方式来盘活我们的乡村旅游点。”
龙里县旅游产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 李丹丹
新的旅游发展规划为茶香村十里刺梨沟景区布局新的旅游业态,茶香村人也期待着刺梨花开,游人如织的场面再度回来。
茶香村村民王菊信心满满地说:“疫情总会过去的,逐渐的基础设施再完善一点,肯定会有回暖的一天。”
茶香村村支书兰江对于中国刺梨之乡发源地的这块牌子也是充满信心:“中国刺梨之乡的发源地,这块牌子是不会丢的,打造出来以后,还是有吸引力的。”
通讯员:龙里县融媒体中心 王立信 袁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