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贵州丨贵州:创新利益联结 助推产业扶贫

农民日报 | 2019-10-21 08:23

农民日报刊发《贵州:创新利益联结 助推产业扶贫》。

  剑河县岑松镇:山水林田孕育出食用菌产业高地

  剑河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和贵州省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境内九山半水半分田,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5亩,但拥有丰富的山地资源。2017年,剑河县委、县政府结合实际,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全县主导产业发展,岑松镇则成为其中最亮眼的“一颗星”。

  如果把剑河食用菌产业比作一个血液循环系统的话,那么位于岑松镇岑松村的剑河县食用菌产业园则是这个系统的“心脏”。它由一家国有全资公司和一家民营食用菌龙头企业按照49%、51%的比例出资3.8亿元组建,每年生产黑皮鸡枞菌、猪肚菇、黑木耳等中高端食用菌菌棒1.2亿包,是撬动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造血机”和“输血器”,也是岑松镇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的重点项目。

  近日,记者来到这家食用菌产业园,刚走进车间,记者闻到了一股特别的味道。“这就是食用菌菌丝发酵生长产生的味道,这样一个面积约为540平方米的养菌室,可以同时培养10万包菌棒。如今,全县的食用菌菌棒都来源于我们镇上。”岑松镇党委书记饶杰说道。

  位于岑松镇南高村的食用菌恒温智能化种植基地采用智能化恒温恒湿技术,可以为食用菌生长提供最优的环境,并严控食用菌的品质。该基地负责人姜学海介绍,“我们这个基地每年可种植330万棒菌包,年总产值3400万元,每年可以帮助260多名贫困群众实现脱贫。”

  岑松镇湾根村有着上千亩集中连片的缓坡林地,并且靠近320国道。今年年初,镇政府组织当地村民在剑荣菌业公司的指导下,在村里试种了50亩林下仿野生黑木耳。

  “在林下种植黑木耳不破坏植被,种下去就产生效益,既让老百姓有土地流转的效益,同时黑木耳菌棒长菌后,让他们有分红效益。”村里合作社的负责人邬能勇说道。据他介绍,当地的丛林环境湿度高,特别适宜木耳菌丝生长。利用闲置林地放置木耳菌棒,既不破坏土层和植被,又能提高出菇率,增加收益。

  除了有分红收益,当地村民还能在这里务工,来这儿干活的村民每天都能有超过100元的收入。整个木耳采摘季,吸纳附近贫困户用工2000余人次,发放劳务报酬约13万元。

  无论是岑松村、南高村还是湾根村,都只是岑松镇聚焦食用菌这一核心产业带动脱贫攻坚进程的一个缩影。今年秋季,岑松镇将种植林下黑木耳200亩,项目覆盖贫困户387户,贫困人口2071人,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丹寨县兴仁镇:“小蓝莓”振兴乡村大产业看过

《欢乐颂2》的人,也许会对第20集里“五美”喝的五颜六色的酒感兴趣,那是茅台出品的悠蜜蓝莓酒。你知不知道它产自哪里?如果走进贵州省丹寨县兴仁镇,你就会知道答案了。
  2015年2月,茅台集团出资3.1亿元在丹寨成立茅台生态农业公司,立志发展蓝莓产业。兴仁镇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发挥自己的优势,经过充分论证后,决定依托茅台生态农业品牌,选准蓝莓产业作为本镇的主导产业,大力推进蓝莓产业发展。

  如今,兴仁镇种植面积达15350亩,成为丹寨县蓝莓产业第一大镇,蓝莓产业强劲推进了全镇乃至全县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步伐。2018年,兴仁镇经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批准开展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

  茅台生态农业公司通过建设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发展的方式,带动了兴仁镇众多村寨种植蓝莓。2012年,兴仁镇窑货村村民王倩媚利用自己多年在外务工学到的管理经验和专业知识,建立起了蓝莓种植基地,并创办了蓝莓种植有限公司和产业合作社。创业开始由于选种、技术等原因,蓝莓种植遇到了严重困难,一度面临“灭顶之灾”。茅台生态农业公司在丹寨成立后,王倩媚看到了发展机遇,积极选种新品种,与茅台生态农业公司达成收购协议,建立起了新的高标准蓝莓种植基地。经过几年努力,蓝莓基地发展越来越壮大,效益越来越好,如今面积已达200多亩,除了常年务工的10名工人外,在大忙季节每一天会有50人次的临时工在基地上工作。

  据烧茶村党支部书记杨秀贤介绍:“我们村蓝莓种植面积1000余亩,覆盖全村所有6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他们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分红等方式提高了收入。现在,他们改变了过去种传统农作物的观念,都觉得种蓝莓好。”

  在茅台生态农业公司等企业的带动下,兴仁镇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按照“721”的分红比例,让众多贫困户收获了股金、租金和薪金,实现了增收致富。

  目前,丹寨县蓝莓种植面积达到2.37万亩,带动了建档立卡贫困户1.05万户3.62万人,他们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分红等实现了增收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