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红色院坝里议发展
贵州省遵义市花茂村与苟坝村邻近。长征期间,中央红军相继转战、驻守在苟坝。
86年前,在苟坝,毛泽东深夜提着一盏马灯,走在坎坷的田野小路上,体现的正是为了真理,我将无我、勇于担当的共产党人品格。花茂村决定,“学党史,就从苟坝会议学起”。
4月的遵义夜晚有些凉。伴着蛙声一片,花茂村党总支书记彭龙芬召集班子7名党员,在当年红军住宿过的“红色之家”农家乐院坝,召开了党史学习教育第一次专题学习会。
既是专题学习会,也是现场办公会。“‘稻+蛙’基地青蛙深夜扰民的事咋个解决?周边群众已经反映了。”会上,在花茂村办种养基地的朱大生说。
这些年,花茂发展“乡愁”经济,不仅声名大振,也让不少有一技之长、拥有临街门面、脑筋活络的村民发家致富。但是如何让那些几辈人守着一亩三分薄田的村民共同致富、将村里的发展红利普惠“山背面”的村民,急需花茂村党总支破题解决。
“不能只图面子光鲜,里子也要敞亮。”村“两委”班子外出调研后发现,需要进一步增加稻田的生态和产业附加值,再加上“花茂”的品牌,赚钱不是问题。“稻+鱼”“稻+鸭”“稻+蟹”等模式,周边村已经发展成熟,“稻+蛙”还是一个空白点。
“科学求变、主动应变之后,就要咬住目标,一往无前。”彭龙芬表示。花茂村通过引进大户带动,果断带领村民流转土地663亩,引入美国黑斑虎纹蛙与水稻共生种养。“每亩产出青蛙4000斤,按照每斤20元测算,今年每亩可获纯利润3万元。每亩还有500斤生态大米,每斤8元,已经被预订一空。”朱大生说。
有40多个农民在基地务工,月收入均超4000元;加上土地流转金和年底分红,基地也成了周边流转土地村民的“摇钱树”。“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诗情画意变成现实中的生意经。
但是“幸福的烦恼”接踵而至。对于基地周边习惯了黎明即起的村民来说,半夜的青蛙叫声成了烦恼,大伙儿纷纷找到朱大生。
“朱总,不要担心。”对于解决蛙噪问题,彭龙芬主动认领,“我们要挨家挨户做工作,给大家讲清楚致富才是硬道理,蛙声可忍耐……”
“何况当初土地流转协议上写得清楚,青蛙吵闹问题已经被列入了协议。”朱大生忙解释,“也就这些天,青蛙发情叫得凶,过了就好了。”
对于来自外县的种养大户朱大生来说,花茂村并不是第一选择,田土不平,流转费高。“主要看中党总支这个班子都是些干事的人,再加上花茂这些年的发展全国闻名。”对于生产成本,朱大生并不担心,“花茂”这块金字招牌、川流不息的游客,就是他赚钱的底气。
虽然夜凉如水,但在“红色之家”的院坝里,又开始了下一个议题的讨论:“‘村社合一’后,一方面让专业人干专业事,另一方面就是发挥好党建引领作用,我们接下来就要商量一下‘反租倒包’升级版模式,如何通过绩效管理,实现人工成本减少和产出提升。”
此时,合作社的大棚里,从山东引进的西红柿苗正在拔节生长、莲花白含苞待放……
从曾经的“荒茅田”到今天的花繁叶茂,花茂村已经形成了乡村旅游、田园经济、文创等产业,村集体资产达到1140万元。彭龙芬说,接下来,花茂村的党史学习教育将紧扣“为民办实事”,把党史教育课开到田间地头,在实现群众增收致富的过程中,教育引导党员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