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FM106.2【春节特别节目】欢乐中国年·新家里的新年——黔西南州新年味

V-FM106.2贵州都市广播 | 2020-01-24 19:23

收藏

V-FM106.2贵州都市广播
春节特别节目

《欢乐中国年·新家里的新年》

黔西南州新年味

V-FM106.2【春节特别节目】欢乐中国年·新家里的新年——黔西南州新年味

V-FM106.2【春节特别节目】欢乐中国年·新家里的新年——黔西南州新年味

00:00 / -

点击上方收听音频↑↑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地处祖国大西南的贵州,山峦重叠,河流纵横,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人称“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发展相对滞后,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2019年12月,贵州完成十三五规划的188万人易地扶贫搬迁。这场前无古人的大迁徙,使188万人搬出世代居住的高山深谷,住进新城镇,成为了新市民。V-FM106.2贵州都市广播春节特别节目《欢乐中国年•新家里的新年》带你探寻搬迁群众新家里的新年味。本期,主持人小麦带你探寻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属于云贵高原喀斯特地容地貌石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人们多生活在偏僻的深山区和石山区。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考察标准,“这里不适合人类居住”。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2019年6月20日,贵州黔西南州率先完成全州33.85万人搬迁入住任务,成为贵州易地扶贫搬迁人数最多、搬迁完成最早的地区。33.85万新市民住进了城里的新房,可谓新房新院新气象,好山好水好风光。2020年春节来临之际,新市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准备着各式各样的年货,他们的新家正飘荡着属于新时代的新年味……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蘑菇小镇安置点


包谷砂的味道

如今贵州的农家宴上,常出现一种用玉米加工而成的杂粮:包谷砂。贵州人称玉米为包谷,人们把包谷籽晒干,然后放到石磨里磨成砂状,再用筛子筛出粗细不同的包谷砂,较细的包谷砂掺上大米蒸熟后,就成了包砂饭,再备上一道下饭菜,味道可口。但如果不掺大米只吃包谷砂,却难以下咽。

黔西南州石漠化严重,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的村民只能种植玉米。在漫长的岁月里,贫困地区的群众,几乎餐餐都以包谷砂为主食。用村民的话来说:吃的时候满嘴跑,吞咽还会刮着嗓子眼。

(新市民曾使用的石磨

他叫雷再祥,2018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至安龙县蘑菇小镇A区3栋2单元501号,现工作于蘑菇小镇乡愁馆。走进安置区的乡愁馆,印象最深的就是雷再祥朴实的笑容,让你仿佛真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哪怕只是简单的眼神交流,都会让人感受到他的真诚。乡愁馆每天进进出出的参观者有数十人之多,每位到访者的情况雷再祥都会在“工作台账”当中登记好。从娴熟的接待流程不难看出,他很享受这份工作。

(雷再祥与他当年用过的罐子)

雷再祥能快速融入新环境,适应城镇新生活,得益于黔西南州不断深入推进的多项助力新市民快融入的计划,建立乡愁馆就是其中之一。馆中原原本本地记录了搬出地的民风民俗,集中收藏了搬出地的文化特色物品,目的是让搬迁群众忆苦思甜,为乡愁安一个家。
在安置小区内,有千百个“雷再祥”,他们年纪较大,行动不便。而针对这类99老人的具体情况,政府都会提供公益性岗位,保证“一户一就业”扶贫政策的真正落实。为丰富搬迁群众文化生活,搬出特色。黔西南州还通过成立文艺宣传队,建设图书活动室,播放电影等方式,开展政策、思想、文化、教育等宣传工作。

雷再祥守着乡愁馆,守着新家,他记忆中的乡愁味道,就是烙印在他心灵深处,再也不想回头的包谷砂的味道。

(安龙县蘑菇小镇安置点乡愁馆内)


香菇的味道

在贵州人春节的饭桌上,香菇炖鸡是常见的菜肴。香菇也是人们最常用的食材。香菇饺子、香菇包子、香菇丸子……你知道吗?黔西南州是中国食用菌产业的黄金地带,这里的香菇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出口东南亚等国家。也许,你品尝到的某一朵香菇,就是黔西南州的易地扶贫搬迁户,他们种植的。

他叫张平原,父母为了供他和妹妹上学,常年在外务工,四处奔波,家庭因学致贫,属建档立卡户。2018年,张平原一家从安龙县洒雨镇易地扶贫搬迁至安置点蘑菇小镇。

2018年,张平原从河南工业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返乡创业,成立菌菇合作社,承包大棚种植食用菌,现任安龙县沐恩合作社理事长。他带领搬迁新市民抱团种植食用菌,2018年,合作社纯收入达100.5万元,户均增收8.375万元,其中,5户搬迁户纯收入超过10万元。

(左为张平原)

如今,张平原已是“住新家、娶新人、添新人”的有为青年,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看着产业园里鲜嫩的蘑菇,“新市民”张平原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他觉得自己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

每一朵香菇,因为张平原们的故事更加鲜嫩;他们充满香菇味儿的人生,注定是平凡而又不简单的。他们新家里的新年味,应该是香菇的味道吧。


百香果的味道

黔西南州境内的北盘江沿江低热河谷地带,不适宜人居,但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大家发现,这里除了适合原有的生姜、金银花等种植外,还非常适合种植百香果、火龙果和芒果3种热带水果,于是有了“一江三果”,有了庭院经济、有了精品水果……

向德成的老家在黔西南州贞丰县鲁容乡,就在北盘江边。从前,向德成靠种植甘蔗、包谷为生。为了给孩子创造较好的学习条件,夫妻二人常年在外务工。2017年,由于地理环境约束,存在地质灾害等因素,他和村民们一起整组易地搬迁至黔西南州贞丰县珉城社区,如今在县特警队当司机,妻子在公交车站上班,家庭每月收入6000元以上。老家的土地承包给企业种植百香果,每年还有稳定的分红,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孩子也第一次有了家的感觉。

(向德成在贞丰县安置点家中)

百香果的种子无休眠期,就像脱贫攻坚一线的扶贫干部一样,24小时在线不休。如果把易地扶贫搬迁的贴心政策比喻成百香果的种子,那么,播撒到每户新市民心中的种子都已挂满了丰硕的果实。


粽子的味道

粽子,是黔西南州布依族同胞春节期间必备的美食之一,也是黔西南州春节美食的最大特点。布依族制作的粽子有白粽和黑粽,里面加入了五花肉、草果粉等佐料。每个粽子用米心草捆绑成五节,寓意五谷丰登,也代表着团圆之意。

因为有了“8个1”、“1+23+7”、新市民计划“1+13”系列决战配套方案等各项政策,才有了包谷砂味的乡愁、香菇味的创业人生、百香果味的新生活……这些味道的故事背后是无数名扶贫干部就像粽子中的糯米一样紧密团结在一起奋力拼搏的画面。他们的精神已经像粽子一样飘香万家。


据统计,短短3年间,贵州全省搬迁劳动力累计多达65.55万人实现了就业或创业,户均就业1.62人。贵州多措并举,创新易地搬迁扶贫工作办法,走出了脱贫攻坚的新路,真正把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贫困村寨、贫困人口搬了出来,保证扶贫质量,让参加移民扶贫搬迁的贫困人口脱真贫、真脱贫。切实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真正实现了搬得出、快融入、能致富的目标,搬出了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这是一部世代传唱,影响深远的壮阔史诗。

(黔西南州贞丰县者相易地扶贫安置点)

新家里新年的味道,是新时代团圆的味道;新家里新年的味道,是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扶贫干部用辛勤汗水和每天3万+的步数“烹制”出来的,这——就是属于新时代贵州的新年味。

(黔西南州贞丰县者相易地扶贫安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