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在希望的田野上》歌声背后的故事
在希望的田野上
00:00 /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为中国农村的全面改革制定了美好的蓝图,短短几年,中国农村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时任《歌曲》月刊编辑的陈晓光在安徽、四川等地农村体验生活,他亲身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发自心底的喜悦,深切体会到了祖国大地日新月异的活力,于是他激动地写下了歌词《在希望的田野上》。据陈晓光回忆说:“当年他住在四川温江,看到田野中点缀着一个个竹林盘,林盘中有不少农户盖起了新房,傍晚时分炊烟袅袅,景象非常美”,于是他写下了“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
随后,陈晓光将这首歌的歌词交给了作曲家施光南。这位来自重庆的作曲家,同样饱含着对农村的热爱和对新时代的向往,被歌词中散发出来的激情所鼓舞,仅用几个小时就完成了谱曲。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首歌的创作时间只有一天。
施光南给陈晓光寄歌谱时附加了一封信,谈了他作曲时的想法和追求:“……为你的《在希望的田野上》作曲时,我给自己提出了两条要求:首先,力求做到雅俗共赏;第二,要力求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风格……”。要在创作中找出能够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民的节奏和旋律,正如他在信中所说的,在给《在希望的田野上》作曲时,施光南把中国民歌、戏曲的韵味和进行曲的节奏融合在一起,使音乐既体现出时代精神,又洋溢着清新的泥土气息。
《在希望的田野上》是一首歌唱祖国繁荣富强的歌。乡土气息的歌词十分朴实、曲调优美流畅上口,通过对家乡充满希望的田野的赞美,歌颂了新生活,歌颂了新时代。歌词把希望和未来巧妙地结合起来,既歌颂了改革开放以后的新变化、新面貌,又憧憬着富裕、兴旺而幸福的未来。
1981年元旦前夕,为了让这首歌能够在电视上播出,陈晓光把这首歌送到了中央电视台。第一位领唱这首歌的是空政文工团的女高音歌唱家杨淑清,她和合唱队员的配合获得了各方的好评。这首歌曾经作为共青团中央推广的歌曲之一,并作为1984年国庆活动的集体舞歌曲。在中国的改革从农村掀起的同时,一首记录这一段伟大历史的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也应运而生,唱响全国。
70年,70首歌曲,70个记忆,记录着民族复兴的脚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用歌声迎接未来。V-FM106.2贵州都市广播主持人夏青,带你听见歌声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