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产业焕新颜,贵州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构建新格局
近日,贵州省黔东南州施秉县白垛乡石家湾村的辣椒烘烤房内,一串串鲜红的辣椒如瀑布般铺展在自动化生产线上,烘干工序平稳运行,散发出阵阵椒香。
辣椒烘烤房内,烘干线正在运作(施秉县白垛乡人民政府供图)
这条日处理鲜椒20至30吨的智能化深加工生产线,相比传统手工方式,效率提高了近30%。当地椒农何大叔笑着说:“自从有了烘烤房,鲜辣椒做成干椒,每斤收购价起码能多三毛钱。”
辣椒产业的提质升级,是贵州推动传统产业向现代化迈进的一个缩影。
在白垛乡,智能设备能精准调控烘干的温度与时长,不仅提升了辣椒的外观和风味稳定性,还显著降低了人工成本,推动产品走向标准化。自去年投产以来,该项目已带动周边6个村、1200多户椒农实现稳定增收,并为脱贫户、监测户等群体提供了十余个就业岗位。2025年,白垛乡继续扩大产能——白垛村、胜溪村各新建一座烘烤房,石家湾村也在原有基础上新增一台空气能烘干机,进一步提升了生产效率。
(智慧茶园)
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的东风,也为黔西南的望谟县郊纳镇带来了新变化。这里的茶产业从小作坊走向现代化车间,从只采春茶扩展至四季皆产,发展势头迅猛。
八步农业综合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明星介绍:“2022年前我们只有一个小作坊,每年仅生产一季春茶,干茶产量5000斤,产值300万元。在东西部协作资金支持后,如今年产干茶已达10万斤,产值突破2000万元,产量增长20倍。”郊纳镇还建成2000亩智慧茶园,依托智能监测系统实时采集气温、湿度、墒情等数据,为茶叶管护提供科学依据。
黔东南州麻江县明洋食品生产车间内,自动化设备高效运转(麻江县明洋食品有限公司供图)
而毗邻的黔东南州正以“一县一特色、全域共推进”的思路,系统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榕江县紧扣灾后重建,对建材、装饰材料等开展监督检查120余次;台江县借助“村BA”人气,在赛事现场设立质量宣传展台;雷山县开展茶叶品质专项检测,剑河县则着力提升温泉服务质量。此外,黔东南州质量品牌建设促进会在凯里市举办“酸汤质量品牌产销对接与直播宣传活动”,通过专家解读、企业访谈和线上带货,实现“质量话语”与“流量传播”的有机融合。
在贵阳市云岩区改茶村,当地立足“城中村”实际,坚持党建引领,持续探索集体经济“1+1”发展新路径。通过“村集体出地+村民出力”、“村集体+村民小组共同出地”、“村民共同出地+第三方经营”等组合方式,将闲置土地、房屋等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2024年6月,改茶村成立混合所有制公司,股权结构中村集体以“三资”入股占比51%,村民占股45.24%,形成“集体主导、村民共担、利益共享”的发展格局
今年2月,贵州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进会,强调要构建现代化的农业体系,要突出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聚焦品种品质品牌做优特色农业,推进农业“接二连三”。
在贵州,传统与新兴产业的交融正不断释放新活力。2025年上半年,贵州省重点产业发展态势稳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从辣椒、茶叶的智能化生产,到数据产业的政策赋能;从“一县一特色”的质量行动,到集体经济的模式创新——贵州正在探索一条深植本土、符合实际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