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斤的汗水:贵州举重全运会历史首金的“重量”

贵州卫视 | 2025-11-20 21:48

11月18日,十五运会举重男子81公斤级决赛上演戏剧性一幕。一度被视为无缘冲金,甚至冲奖序列的贵州队竟突出重围,站上了最高领奖台。

雷江清以1公斤的优势力克对手,总成绩366公斤拿下金牌。贵州举重实现重大突破:全运会首枚奖牌、首枚金牌同步写进历史。

当晚举重圈的热搜属于贵州。两个话题:年仅22岁的小伙子,练举重11年,首次亮相全运会就变身“黑马”,是怎么做到的?曾经在赛场“打酱油”的贵州队,这几年在苦练什么“秘籍”?

“备战之路充满艰辛,我们举重队可以说是浴血重生。这几天我一直没睡觉,你看我嘴上全是溃疡。”教练谢勇眼里噙着泪。2020年,他顶着奥运、全运金牌教练光环,从北体大来到贵州举重队担任教练,目标明确且坚定:“全运会夺牌”。他认为,是责任和使命加快着自己回乡的步伐,“我从大山走出来,想让更多山区孩子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谢勇和弟子雷江清深知,十五运会决赛上的那1公斤,是走向胜利的重量,更是凝聚了四年辛勤付出的汗水。

作为运动员,谢勇没有取得优异的成绩,但回想三四十年前在贵阳煤渣场训练,每次练完鼻孔和眉毛全是镁粉的模样,更坚定了他的目标和追求,“作为教练,我立志为贵州培养优秀的运动员。”

弟子雷江清的举重生涯于2014年在铜仁松桃启航,从县里到省体校,再到体工队,体育之路很顺,没有太大波澜,“别人都说我很‘佛系’,对什么事都紧张不起来,状态也起伏不定。我训练是认真的,但很想改变这个状态。”

一个有抱负的教练和迷茫的青年在2020年相遇。重整后的队伍首先要塑形、塑心,“改变思想和面貌,定下目标,把训练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坚持下去。”

在谢勇看来,有了自律才会有自信,没有自律,生活就没有激情,也就成不了才。

“把训练做扎实的同时,我们还搞励志讲座,讲冠军故事;每个运动员上台发言,围绕一个主题讲述自己的目标和理解。”谢勇说,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解决“为什么要练、练的目标是什么、该怎么去练”的问题。

在新的备战周期,省体育局对我省竞技体育发展趋势进行了科学、深度研判,充分利用贵州人吃苦耐劳的精神,精心培养了一批“耐力型、灵巧型、吃苦型”的运动员,这为全面发力本届全运会锚定了航向。

“贵州人本身能吃苦,贵州孩子的身体素质和力量基础比较强、比较扎实,练举重是非常适合的。”谢勇说,举重队科研、医务等保障体系在备战十五运会全新升级,队伍还到辽宁、吉林、四川、北京等地外训,让孩子们看到国家队、外省选手的水平、训练条件和训练方式,对比自身,思考如何才能练得更好。

雷江清在队里是有名的“睡神”,属于不喊不醒,喊了还想睡的类型,一方面是因为训练太累,其次是习惯使然。“没有教练督促,没有团队凝聚力和鼓励,我可能就慢慢掉队了。”他打开通话记录,大部分显示的是谢勇,而且从早到晚。

三年耕耘,在2023年学青会,雷江清拿下81公斤级冠军,开始崭露头角。2025年3月锦标赛刷新个人最好成绩摘银拿到全运会资格。一切迹象表明,贵州举重队一直在为全运会领奖台蓄能。

时间来到18日晚决赛的挺举,这也是让很多队伍倒吸凉气的环节。雷江清在开把举起195公斤后,直接上204公斤,以必胜的心态直指冠军领奖台。

这一操作,其他省的队员懵了,更有人笃定他举不起来,因为此前他最好的成绩是196公斤,一下子上9公斤,难度太大。但谢勇和雷江清内心平静且自信。

“去年福建夏训,他挺举能到210公斤,当时我们就意识到,全运会金牌是可以摸到的。”谢勇说,举重是实力的比拼,更是战术的博弈,“按照既定目标和计划路线走,最清楚实际情况的还是我们自己,别人不了解,也不知道我们的进步到底有多大。”

“要是亚军第二把上205公斤,而且成功了,你会报得更高吗?”记者提问谢勇。

“肯定上,我上208公斤。”谢勇告诉雷江清,只要有信心,动作做到位,肯定没问题。

“其实上204公斤时,我就暗示自己‘很轻,很轻,一定能举起来!’”雷江清坚信教练组的决策,他认为,只要每一把动作完成到位,自然能获得想要的名次。

对于这枚金牌为何能挂在他的胸前,雷江清至今觉得是场奇妙的旅程,“也许是我始终保持平常心的原因吧,有时候太想要,反而会得不到,认真去比赛就好。”

第三把,雷江清成功举起后对谢勇说:“谢老师,我棒吧?我出这口气了!”

谢勇点赞道:“你是最棒的,这口气终于顺畅了。”

对于未来,贵州举重队信心满满。“这枚奖牌对贵州举重太重要了,会鼓舞我们走得更远,也许奥运舞台会出现贵州运动员的身影,哪怕要付出更多汗水。”

“我现在敢想奥运,人至少要保持一个前进的状态,目标能高则高。”雷江清说。

记者:付磊